隨著PERC電池效率逼近極限,光伏電池正迎來從P型向N型過渡的階段,雖然TOPCon、HJT等新型電池的產能占比依然很小,但光伏電池制造商們似乎很難再去投資相對落后的技術。
4月15日,太陽能(000591)發布公告稱,將終止江蘇高郵一期6.5GW光伏電池項目。公告顯示,2020年11月,太陽能就與相關合作方簽署了6.5GW光伏電池項目,并同意鎮江公司引入投資者進行增資擴股,同步實施員工跟投方案;在項目終止的同時,鎮江公司本次引入投資者增資擴股及員工跟投方案一并終止。
從項目簽約以來太陽能開展的工作來看,2020年12月,所屬鎮江公司全資設立高郵公司實繳出資100萬元,作為高郵6.5GW高效太陽能電池智能制造項目的實施主體。彼時,各方還簽訂協議,約定由高郵經開區管委會代為建設高郵6.5GW高效太陽能電池智能制造項目廠房,在鎮江公司本次增資擴股資金全部到位并滿足相應條件后由高郵公司回購代建的廠房,高郵投資人將參與本次鎮江公司增資擴股。今年3月在上海聯交所正式掛牌。
關于本次項目終止的原因,太陽能解釋稱,由于光伏制造行業市場及地方政策重大變化,經公司研究并與地方政府友好協商,各方簽署了系列終止協議。談及項目終止的影響,太陽能表示,高郵6.5GW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廠房由高郵經開區管委會代為建設,鎮江公司在高郵市注冊成立高郵公司推進工作外未開展其他實質投資。增資擴股意向投資人及員工跟投平臺均未對鎮江公司實施增資。
太陽能還提到,公司將重新研究和評估太陽能電池技術路線和市場情況,適時重新啟動鎮江公司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建設及增資擴股工作。記者查閱了太陽能最初的公告,本次終止的項目原計劃的投資技術路線是單晶PERC技術和大尺寸組件,并預留后續技改空間。由此可見,太陽能本次電池項目的終止很有可能是受到這兩年電池技術路線快速切換的影響。
事實上,當前行業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也可能對太陽能此番決策產生影響。一是N型電池產線的成本正在降低,與PERC產線的投資成本差距正在縮小,漿料等環節也在降本,因此,先投資P型電池再對其改造并不比現在重起爐灶直接投產N型電池的方案更具成本優勢。另外,去年至今,在硅料、硅片等上游環節提價的背景下,光伏產業鏈價格持續高漲,電池環節是虧損重災區,太陽能6.5GW電池項目雖然拖了一年半時間,或許也是因禍得福。
在宣布上述項目終止的同時,太陽能也披露了公司2021年報,其中有不少關于加強光伏制造業務的表述。公司表示,將抓住電池行業技術升級換代發展機遇,加強下一代TOPCon、HJT、TBC、HBC、鈣鈦礦等電池技術儲備和人才隊伍建設,研判下一代電池技術發展趨勢,適時布局并逐步建設和擴大新一代高效電池產能,躋身行業主流制造商。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陽能最初的規劃中,與上述6.5GW電池項目一并投建的還有一項年產1.5GW高效組件(18Xmm、210mm高效組件)智能制造項目。根據公司透露的信息,該項目預計于今年8月建成投產。目前,公司擁有高效電池年產能1.5GW,高效組件年產能2GW。
關于光伏制造業務的情況,太陽能判斷,未來隨著硅料產能釋放產品價格將逐步回歸合理水平。公司預計今年實現營業收入70.51億元、利潤總額15億元、凈利潤12.15億元,投運、在建、擬建電站(取得備案)或簽署預收購協議的電站力爭合計總規模8GW。
太陽能表示,未來公司將緊抓行業發展機遇,持續擴大光伏電站裝機規模,擴大太陽能產品的產能。2025年年末,公司力爭光伏電站板塊實現電站累計裝機20GW,光伏制造板塊實現電池組件產能超26GW,鞏固光伏發電行業地位,躋身主流電池制造商行列。
關鍵詞: 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