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新能源汽車原材料價格屢創新高,尤其是碳酸鋰價格更是“瘋狂”。
據上海鋼聯3月9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部分鋰電材料報價繼續上漲,電池級碳酸鋰漲1000元/噸,均價報50.35萬元/噸。
“因冶煉端檢修,供應緊張加劇,碳酸鋰價格加速上行,從30萬元/噸到突破50萬元/噸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分析師曲音飛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供需基本面并未發生變化,資源端供應不足,冶煉端生產受限,需求仍維持增長。
受碳酸鋰價格飛漲影響,動力電池企業成本高企,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開啟漲價潮,3月份以來,已經有不少新能源汽車上調價格。
3月10日,特斯拉中國官網顯示,Model3高性能版和ModelY長續航、高性能版價格上調,相較此前均上漲1萬元。
對此,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碳酸鋰價格上漲短期無法解決,主要原因是鋰資源短缺,產業鏈提價無法避免,但終端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需求不會因此改變。
高價碳酸鋰或引發行業洗牌
“碳酸鋰價格不斷創新高,投機、賣家惜售、買家囤貨等現象愈演愈烈。”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鋰價不斷上漲,正極材料企業已經到了不能承受的程度。
興業證券研究報告顯示,電解液、正極環節價格上漲最為顯著。2021年初至2022年2月27日,磷酸鐵鋰漲幅332%,電解液價格在六氟磷酸鋰推動下上漲189%;三元正極材料在金屬價格推動下,年內普遍上漲超100%。
碳酸鋰價格的上漲遠超市場此前的預期,對產業鏈的負面影響也不斷加大。
曲音飛告訴記者,二季度受青海地區產量提升以及海外進口資源加大,預計碳酸鋰供應緊張情況會有所減緩;上游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市場已無法及時對快速上漲的價格做出預判,導致價格無法正常傳導,一些資金與實力不足的企業無法有效應對市場變動,將逐漸被市場淘汰,產業鏈出現洗牌跡象。
墨柯還表示,以美元為基礎計算單位的資源價格頻頻上漲。此外,市場對今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非常看好,導致碳酸鋰需求預期非常旺盛。
“碳酸鋰價格還會大幅度攀升。”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智能網聯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林示還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是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將產品研發重心放在了新能源汽車,對于下游電池企業來說鋰礦是多多益善的儲備;二是中國動力電池需要的碳酸鋰等鋰鹽高度依賴進口的鋰礦,這一情況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會加一步加劇國內鋰礦價格的暴漲;三是石油價格的暴漲,居民用車結構會做調整,當燃油車“售價+使用”成本高于新能源汽車成本時,新能源汽車銷量會繼續增加。
面對碳酸鋰價格的快速上漲,很多經銷商現在都是采取背靠背模式出貨。
雅化集團就在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對長協產品的理解與以往已大不一樣,只鎖定數量,不鎖定價格;天齊鋰業亦曾在互動易平臺表示,公司碳酸鋰產品的價格隨行就市,每個月定一次價,體現在財務報表上有一定的滯后性。盛新鋰能也介紹道,訂單分長單、短單兩類,分別按季度、月度參考市場價格進行調整,其中長單為鎖量不鎖價。
鋰資源“保供穩價”成行業發展關鍵
碳酸鋰價格不斷上漲,產業鏈的壓力越來越大,成本高企已經傳導到下游。
從去年年底開始,不少車企開始上調新能源汽車的價格,以應對動力電池產業鏈的漲價。
3月4日,廣汽埃安發布公告,由于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及新能源購車補貼退坡等影響,將對旗下相關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調整后每款車漲價4000-10000元不等。
同時,長城歐拉、上汽榮威等多款新能源汽車也已經漲價。
鋰電池上游原材料停不下來的漲價,已經嚴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北汽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近日就表示,今年非常嚴峻的問題是原材料漲價(主要是電池的原材料)。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價格失控,會擾亂整個市場,擾亂產業鏈的利益分配。電池原材料價格的無序增長,破壞了當前新能源汽車良好的市場環境。
對此,華福證券研究報告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困境類似去年的光伏,上游價格大幅上漲,影響下游利潤改善,同時價格上漲還將削弱下游的需求,影響整體行業增速。根據模型測算,在碳酸鋰成本完全由車企承擔的極值條件下,5萬-20萬元的中端車型成本增幅提升較大,增幅均超過10%。
事實上,從去年以來,受困于鋰資源有限,動力電池產業鏈相關鋰電產品已開啟漲價,新能源汽車行業處于快速發展狀態,鋰資源“保供穩價”成行業發展關鍵。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今年兩會提交了《關于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國內鋰資源保供穩價的提案》稱,當前鋰資源供需形勢嚴峻,行業發展面臨挑戰。應加快國內鋰資源勘探開發,保障供應鏈安全,同時應加強自主創新和科技攻關,提升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水平。
“漲價是解決供需矛盾的一個手段,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增長很快,上游鋰電池材料滿足不了需求只能漲價。”北方工業大學汽車創新中心研究員張翔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車企面對鋰電材料漲價,有的主動去解決問題,有的則被動接受。像特斯拉已經開始來投資鋰礦,以保證供應鏈安全,在原材料短缺的情況下會優先供應特斯拉,還有些車企派駐工作人員,到電池供應商工廠去盯貨或者催貨,還有車企只能從市場上高價收購。
(編輯 孫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