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貴港市港北區掀起新一輪生產建設熱潮:項目工地上,工程車來回穿梭,施工方搶工期、趕進度;企業車間里,生產線加速運轉,工人加班加點趕制訂單……
上半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建筑業總產值、批發業銷售額、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6項經濟指標總量均有增長。其中,1—7月三大新興產業(新能源電動車、電子信息、生物制藥)完成產值同比增長41%,在貴港市穩住經濟基本盤中成績突出。在前不久公布的《2021年廣西縣域營商環境評價報告》中,港北區在111個縣市區中排名第一。
今年以來,港北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進”上發力,堅定不移擴投資、持之以恒穩增長、千方百計抓發展,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強大動力。
A抓服務穩主體
廣西群星電纜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鳴,設備飛速旋轉,工人正加快生產電纜,一盤盤電纜裝車運往經營點銷售。該公司黨支部書記劉毓棠說,技改升級急需大量資金,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企業順利申請“桂惠貸”1390萬元,享受貼息資金41.7萬元,有效緩解融資難題,使得生產銷售進入旺季。
港北區聚焦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三農”領域等薄弱環節,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轄區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政府金融機構聯動持續發力,著力提升“桂惠貸”投放量、惠及面和精準度,有效緩解企業發展資金難題。今年上半年,港北區強化財政金融聯動,落實“桂惠貸”貼息政策,投放金額32.55億元,直接降低817戶市場主體6479萬元融資成本。同時,增強政府性融資擔保服務能力,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多準公共產品和公益性服務,切實緩解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港北區用好用活支持政策,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出臺推動工業穩增長等多個獎勵辦法,積極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幫助企業紓困解難。今年上半年,兌現扶持資金1834萬元,落實減稅降費超5億元,讓更多“真金白銀”直抵企業,推動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效益,引導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大發展行動,梳理“馬上辦”“網上辦”等政務服務900多項,“馬上辦”事項比例達99.8%。在本月初公布的《2021年廣西縣域營商環境評價報告》中,該區在111個縣市區中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該區市場主體凈增8482戶,其中企業數量凈增1921戶;市場主體總量突破9萬戶,占貴港市的31%。
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港北區率先推進政務服務“無差別全科受理”改革,為群眾提供一窗式綜合服務,群眾只需“進一門、到一窗”,就能辦百家事,實現“一窗通辦”“一窗辦結”。該區將原來按部門業務設置的45個“單一服務小專窗”整合為23個“政府全科大綜窗”,繪制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導向圖,讓群眾辦事高效便捷。
B抓產業穩增長
8月12日,貴港市金投銅業公司車間,工人正忙著檢修設備,為新一輪銅材加工做好準備。今年2月,在港北區政府強力推進下,該公司與廣西金鑫銅業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對金鑫銅業項目進行技改,建設銅基新材料科技產業園。
據介紹,該產業園主要從事銅線銅桿精深加工制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具備年產20萬噸無氧銅桿及精深加工產品能力,年工業產值達150億元。經過技改升級,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2億元,下半年營收預計20億元。項目的投產將拉動上下游產業鏈配套,填補貴港高端光亮銅桿的空白,對銅產業發展起到強鏈、補鏈作用。
港北區強化處級領導掛聯包保經濟指標責任制,建立每周盯辦、每旬調度工作機制,做到及時研判、精準調度。今年4月起,固定資產投資月均增幅近5個百分點,實現主要經濟指標逐月向好。同時,該區把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作為穩增長的有力支撐,全力打好穩工業保運行攻堅戰,三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同比增長41%。
穩經濟,關鍵是穩產業。為加快新能源電動車產業發展,該區舉行新能源電動車行業專場融資對接會。25家電動車企業代表和金融機構面對面交流,搭建高效務實的銀政企交流平臺,把惠企政策落到實處。
說到智慧農田,港北區慶豐鎮石卓村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管理員李孝柏深有體會:“有了這些新進設備,用手機就能監控蝦田的情況,減少人工巡邏次數和成本,還可以監測水質、土壤等,蝦田智能化管理很省事。”通過手機登錄相關系統,就可以清晰看到稻蝦田塊的具體情況。
經濟穩增長離不開農業的貢獻。作為農業大縣的港北區狠抓農業產業發展,建成廣西首個“智慧農田+稻蝦種養”示范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創建項目被評為自治區“鄉村振興+行動學習”示范點。今年上半年,該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5億元,同比增長7.2%。
C抓項目穩投資
8月11日,港北區新能源特種專用車基地塔吊林立,車輛來回穿梭,工人搶抓黃金期加緊施工。項目現場負責人潘旋清介紹,自今年1月項目開工建設以來,政府協調解決了水、電、路、招工等難題。目前有150多名工人進場施工,建成13棟廠房,完成工程量的60%,預計9月底部分項目可試運行投產。
新能源特種專用車基地項目是港北區重點推進的項目之一。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該區深入拓展“難點問題書記一線辦”“區長服務企業接待日”,并健全處級領導干部掛鉤聯系重大項目制度,組建39個重點工作專班、安排58名行政經理、選派8名特派員指導推進項目建設。健全“馬上辦”機制,推動項目建設提質提速。今年該區牽頭列入自治區層面重大項目共13個,總投資55.17億元。
港北區堅持項目為王,成立重點工作攻堅指揮部,篩選13個重點項目進行攻堅,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136個自治區層面和市層面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0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53.3%;建筑業總產值占貴港市的68%。主動向上溝通對接,全力爭取上級資金,有力推動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新能源特種專用車基地、西江產業園科創產業基地等7個重點項目建設,形成新的投資增量。
突出以商招商和駐點招商,新簽約引進項目52個,總投資189億元,完成年度任務的135%,項目集聚效應加速釋放。深入開展“學政策、強作風、抓落實、創一流”活動,圍繞交通、水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向,包裝謀劃園區“三路三橋”“山水中、幸福里”水美鄉村、現代農業綜合示范產業園等項目517個,總投資771.75億元。
大力推進園區提質增效,加快園區公共服務“八個一”提檔升級,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今年上半年,獲自治區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政府專項債22億元;園區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37億元,同比增長30%,實現穩中有升。同時,依托西江科創產業園,進一步深化園區市場化改革,加快建設一批“園中園”,目前已有16家企業簽約入駐西江科創產業園。(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陸宏夏 蒙釗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