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文婧 見習記者 馮思婕
3月21日晚間,華友鈷業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大眾汽車和青山控股就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分別達成戰略合作意向,擬共同布局印尼鎳鈷資源開發,以及鎳鈷硫酸鹽精煉、前驅體加工和正極材料生產等動力電池正極材料一體化業務。
打造新能源鋰電材料產業鏈
本次達成的兩項戰略合作意向之一是華友鈷業與大眾汽車和青山控股擬在印度尼西亞組建合資公司共同布局鎳鈷資源開發業務,各方擬將各自優勢資源投入到電池原材料的生產中,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動力電池鎳鈷原料供應基地,建立透明、可持續的供應鏈。合資公司規劃建設規模可滿足約160GWh電池所需的鎳鈷原料供應。
其二是華友鈷業與大眾汽車擬在廣西等地組建一家或多家用于投資建設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一體化項目的合資公司,從事鎳鈷硫酸鹽精煉、三元前驅體以及三元正極材料等業務。雙方將加強前驅體、正極材料等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協同,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鋰電材料一體化制造平臺。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祁海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鋰鎳等資源搶奪已經愈演愈烈,搶礦鎖礦、強鏈補鏈也成為了眾多有資本實力的大企業的必選題。這與我國和歐美等國家對于新能源電動車的政策鼓勵與支持有關,在鋰鎳等資源相對有限和開采周期不太同步和順暢的情況下,面對下游的旺盛需求,層層漲價和擴產成為了行業發展的新常態。”
不過華友鈷業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公司認為,從長期來看,隨著印尼鎳鈷資源開發的深入推進,鎳的供應將會過剩,鎳價也會有所回落。”
對于此次與大眾汽車和青山控股強強聯手給公司未來發展帶來的意義,華友鈷業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將有助于各方充分發揮各自在資源、技術、產業鏈及終端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加強鎳鈷原料供應保障,強化包含前驅體、正極材料等在內的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協同,共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鋰電材料產業鏈,實現透明、可持續的供應鏈,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
積極布局鋰電池循環回收業務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持續上漲,鋰電池原材料的身價水漲船高,帶動著廢舊電池回收行業的景氣度也一路飆升。
中金研報指出,綜合退役電池、鋰電池生產廢料、正極生產廢料三大場景預測,預計至2025年鋰電池回收正極量三元、鐵鋰、鈷酸鋰、其他有望分別達到41.4萬噸、16.3萬噸、6.2萬噸、2.0萬噸,CAGR分別為38%、39%、7%、8%。由于當前鎳、鈷、鋰價格均處于歷史較高分位,估算2022年鋰電池回收再造為正極市場空間有望突破千億元(含稅價測算),此后考慮金屬價格回落,回收市場呈現量增價減,2022年至2025年有望維持千億元市場規模量級。
記者了解到,華友鈷業在鋰電池循環回收業務方面也積極布局,成立了循環科技有限公司和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公司子公司華友衢州和資源再生分別進入工信部發布的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
“公司與多家知名整車企業合作梯次利用開發和承接退役電池再生處理,與多家知名電池企業合作以廢料換材料的戰略合作模式,已與多家國內外整車企業達成退役電池回收再生合作。隨著業務開拓,公司正在形成從鈷鎳資源、冶煉加工、三元前驅體、鋰電正極材料到資源循環回收利用的新能源鋰電產業生態。”華友鈷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祁海珅認為,鋰資源和鎳資源的開采利用價值隨著資源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即使開采利用條件一般的礦也具有了一定的開發價值及適度加快開發進度的基本條件。“包括鋰電池的梯次利用、拆解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和廢物利用的價格體系,也具有了一定的市場化實現路徑,通過不斷提高技術工藝來降低回收成本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水平,進而達到實現資源重復利用最大化的效果。”
(編輯 張偉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