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勸年輕人不要急,不如創造更包容的環境。
正解局出品
(相關資料圖)
前兩天,北大教授姚洋,和新東方老板俞敏洪,搞了一次直播。
直播僅3分鐘,就有差不多10萬人在線觀看,一場直播下來,觀眾將近240萬人次。
姚洋,不少朋友可能不太熟悉。
他是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享受特殊津貼專家。
直播里,姚洋的一個觀點,引起不小的爭議:
年輕人不要太著急。
他論證自己的觀點,也很簡單。
因為,現在人的預期壽命每5-7年就會增加1歲,像現在一線城市就已經八十三四歲了。
未來,男人活到90歲都沒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至少要70歲才能退休。
所以,日子還長,干嘛要急著幾年。
對于姚洋教授的這個觀點,很多網友就不買賬,并表示:
別信這套!
還有網友認為,說這話的人很聰明。
但如果信這話,要么壞(嘴上信心里不信),要么傻(把這話當真)。
堂堂北大教授,說的話為什么不能讓普通人信服?
也許看看姚教授的個人經歷,就能知道一二。
他在1982年考進北大地理系。
接著,又在北大念了研究生,拿到經濟學碩士學位。
1989年,他在研究生畢業后,被分配到西安一家變電器廠工作,這可能是他人生的一個低谷。
但在1991年,他就拿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到美國念博士,1996年畢業,回到北大任教。
2年多后評上副教授,又過3年評上教授。
這樣的履歷,可謂亮眼至極。
之所以如此,首先當然是他有過人之處,上世紀八十年代考上北大,無異于人中龍鳳。
但同樣,也有時代機遇。
用他的話說,如果不去美國,他當年也會去闖深圳。
其實,從1980年代起,中國長達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時期,給無數人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契機。
所以,在這樣的大潮里,即便他在西安的那家變壓器廠蟄伏2年,也基本沒有影響他后面的坦蕩前程。
2年評上副教授,再過3年評上教授,而今執掌的研究機構更是名動中外。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當年很多人相信,在外國有無數的好機會
現在呢?
就像姚洋教授在直播里承認的,北大的本科生也很著急。
要知道,現在即便是學歷快速貶值,但北大仍然是金字招牌。
有數據說,清北兩所高校在全國的錄取率是0.72‰,也就是1000個考生里只有0.72個人能考上,完全是千里挑一。
連北大的學生都著急,又怎么讓其他年輕人莫著急呢?
其實,誰又不想過“從前車馬慢”的生活?
就像沒有人天生富貴,絕大部分人都相信,錢要慢慢賺,慢慢攢。
但現實不允許。
所以,與其勸年輕人不要急,不如創造更包容的環境,能讓年輕人不愁買房,不愁生養,不疾不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