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我做過相關研究,說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中小學沒錢,并不是一個普遍問題,受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是民轉公學校,也是特殊政策下出現的階段性問題。
一般的公立學校不存在教育經費緊張的問題,因為公立教育的財政支出以縣為主,多級共擔,也就是說縣后面還有省市中央撐腰。教育、醫療、社保這些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都是由中央財政兜底的,這部分基本上是能完全保障到位的。
【資料圖】
那么為什么民轉公學校會面臨困境呢?這就要了解一下大的背景。
民辦教育在一段時間內迅速發展,主要是地方上取消農業稅后,以鄉為主的財政投入和教育管理體制變成以縣為主,但是縣本身的財政收入沒有增加,所以就出現了比較大的財政投入缺口。
后來國家出臺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和鼓勵地方引進私立學校。當時很多中西部縣市就是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入了大量的私立學校。引入私立學校可以減輕地方教育投入負擔,因為它是市場化運作,學校老師工資、辦公經費、活動經費都是自籌,學費也是學生自己交,不用財政負擔。
以河南為例,因為地方財政本身比較弱,我記得當時有的縣市私立學校比例可能達到70%左右,非常高的比例。
因為公立學校要執行國家的教育政策,比如素質教育,減負,具體來說就是考試不能排名,不能補課,非寄宿制學校不能上晚自習等等。但是私立學校不受影響,他可以大干快上地搞應試教育,提高學校成績,把品牌打出去,吸引更多的生源。
私立學校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地方的教育生態,造成了比較大的教育不公平。再加上私立學校本身的高收費,極端的應試導向,可能也會造成學生和家長的身心負擔和經濟負擔。在這個背景下,國家才出現了民轉公的政策導向。
不過民轉公的政策還沒有正式出臺,目前還處在一個比較初步的階段,但確實有些地方也出了標準。我記得有省份規定民辦學校不能超過15%。還有的地方標準則更高一些,縣一級的民辦學校不能超過義務教育階段總數的5%。這個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公立教育和公立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主導性地位,保障教育公平。
但是現在民轉公政策具體實施中可能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民轉公之后,原來的私立學校變成公立學校,那么費用,比如老師工資,就由縣財政負擔。縣里本來沒有這塊支出的,現在就出現了財政缺口。
民轉公后,教師工資只能按照公立學校的標準給,肯定比他之前在私立學校拿到的工資低,平均應該會低30%-50%,老師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就會出現亂收錢的行為。
總的來說,民轉公政策本身的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中西部很多縣市的公立教育體系,基本上被私立學校沖擊得特別虛弱。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把公立學校的老師調到私立學校去的“民辦公助”問題。但是這個政策在具體執行的細節上,包括財政經費的保障方面,還要更加完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