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丙奇
近期,有人借寒假之機違規(guī)舉辦競賽活動。比如,某微信群散布大年初六線上舉辦“希望數學”違規(guī)競賽消息。對此,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進行了嚴肅查處,相關機構已發(fā)布沒有參與舉辦違規(guī)競賽的聲明。
教育部再次提醒廣大學生和家長,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的均屬違規(guī)舉辦的“黑競賽”;所有競賽的結果均不得作為中小學生招生入學依據,也不得作為中高考加分項目。
(資料圖片)
從2019年實施競賽白名單制度起,我國已經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學科類競賽,因此,所有面向小學生、初中生的學科類競賽,都屬于違規(guī)“黑競賽”。我國也于2020年取消了“小升初”特長生招生,要求所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同步招生,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學校實行電腦搖號錄取,據此,任何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時都不得與學生見面,舉行測試,競賽獲獎也就失去升學作用。可為何“黑競賽”還會吸引家長報名讓孩子參加,部分家長還會熱衷“黑競賽”呢?
這是因為義務教育招生政策,在一些地方并沒有得到100%執(zhí)行,個別名校的暗地招生,讓家長有特長生招生潛規(guī)則迷思。要治理“黑競賽”,就必須破除特長生招生潛規(guī)則迷思,規(guī)范招生,理性對待拔尖人才培養(yǎng)。
從現實看,一些地方的個別名校,還有繼續(xù)進行“掐尖招生”的盤算,而這一盤算,還得到仍有打造名校政績思維的地方教育部門的默許。就是這極少數學校的地下“掐尖招生”,讓家長相信,還有特長生招生渠道,而證明孩子是特長生的最重要證據,就是參加競賽獲獎。在沒有正規(guī)的學科類競賽后,社會機構違規(guī)舉行的學科類競賽,就成了家長的“首選”,有的家長甚至四處打聽哪里有這些競賽。
在取消“小升初”特長生招生,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同步招生、電腦搖號錄取后,也有部分地方教育部門、名校質疑這些措施會影響拔尖人才培養(yǎng),并尋求探索選拔、培養(yǎng)拔尖人才的“新辦法”。近年來,我國高校的“少年班熱”重新升溫,據媒體報道,高校“少年班”的熱度,還被傳到了中學。2022年,上海、陜西、貴州等地的中學陸續(xù)傳出開設“少年班”的消息,部分選拔招生面向小學六年級。而這些高中“少年班”選拔的重要指標,就是學生有無學科特長與潛質。如陜西某高中的“少年班”招生對象為“陜西省內且有正式學籍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報名條件包括“數學特長突出”。
高中“少年班”的出現,也一定程度刺激家長打造孩子學科特長的沖動。相比以往的“小升初”特長生招生,這對家長更具誘惑,因為一旦被示范性高中錄取,不但不用想著上哪所初中,也無須參加中考,還一只腳踏進了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這也是小學生家長對白名單之外的學科競賽高度熱衷的誘因之一。
因此,治理違規(guī)“黑競賽”,需要監(jiān)管部門加強監(jiān)管,一露頭就打,還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禁止任何形式的“密考”、掐尖招生。其關鍵在于,地方教育部門要轉變打造名校的義務教育發(fā)展觀,要有推進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新發(fā)展觀。另外,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同時,要培養(yǎng)有個性的拔尖人才,不能繼續(xù)采取為這些人才打造一條特殊成才通道的方式,這一方式已經被實踐證明會催生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而應該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促進學校探索個性化教育,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培養(yǎng),實現均衡發(fā)展基礎上的提質增效。
(作者是知名教育學者)
(羊城晚報時評投稿郵箱:
wbsp@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視覺中國
責編 | 張齊 姜雪媛
校對 | 趙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