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路通信(002446)2023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報告期內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
(相關資料圖)
報告期內,公司圍繞自身的專業技術和資源優勢,聚焦民用通信和軍工電子兩大主營業務發展,充分利用軍民產品在微波技術領域的高度協同,在超寬帶上下變頻系統、4D毫米波雷達、6G低軌衛星互聯網系統等關鍵技術上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業務穩健增長,實現歸母凈利潤14,822.45萬元,同比增長20.01%。(一)民用通信業務板塊根據工信部發布資料,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經建設了231.2萬個5G基站,未來每年可能繼續按50~60萬站的規劃進行建設,以達到2025年十四五的目標,5G基站建設熱潮仍會持續;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我國5G基站天線市場規模將在2024年達到340億元。隨著國內5G網絡建設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智能電網、智慧醫療等多個應用場景需求不斷興起。在自動駕駛領域,隨著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進步,5G通訊、北斗導航應用日漸成熟,高精度定位市場迎來發展機遇。2022-2025年,自動駕駛等級將由L2/L2+逐步向L3/L3+演進,高等級自動駕駛對定位精度的要求更高,定位精度需達厘米級,推動高精度組合定位技術持續發展。針對自動駕駛方向,公司目前GNSS雙頻多模有源技術的研發,有利于發揮公司的科研資源優勢,推動高精度定位技術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廣闊應用。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取得了數個新項目并部分實現了量產交付,隨著自動駕駛應用的提速和公司市場占有率的提升,預計將為公司業績增長帶來新動力(300152)。在衛星通信領域,當前我國發展主要圍繞低軌通信衛星。由于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是稀缺戰略資源,同時衛星互聯網在全球覆蓋、6G通信、特種通信等方面具有戰略價值,正成為全球競爭的“新戰場”。在政策與技術加持下,中國衛星(600118)互聯網建設正當時,受益于衛星通信的加速發展,公司在相關方面的技術積累將顯現出領先的競爭優勢。1、主要產品及應用、經營模式公司民用通信業務主要圍繞移動通信天線、射頻器件和有源一體化通信設備、垂直行業整體解決方案等開展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并掌握了微波/毫米波、有源相控陣、衛星通信等關鍵技術。公司產品主要包括基站天線、微波天線、GPS/北斗授時天線、汽車天線、高精度定位天線、智能放大器、智能終端天線、無源器件、有源一體化設備、室內網絡分布系統及垂直行業解決方案等產品,客戶主要包括國內外電信運營商、通信設備集成商、方案解決商、垂直行業用戶等。公司的通信產品頻段覆蓋1000KHz至80GHz,擁有數百項專利,通過了國家工信部無線通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驗,部分產品性能和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歐洲標準,被列入“廣東省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由于公司產品涉及的頻段、種類繁多,多采用定制化的設計,通過投標獲得供應合同并與客戶簽訂框架協議,再根據具體訂單與發貨通知提供產品,故實行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2、業務發展情況在基站天線方面,公司針對行業現有基站天線設計方案進行顛覆式研發,成功開發出新一代無電纜技術方案,進一步降低了基站天線成本并提升了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且能夠規模化生產,具備充分的競爭優勢,獲得了行業和客戶的高度認可,公司將此技術拓展應用至微基站天線、特殊場景天線、室分天線等其它產品系列上。隨著特殊場景天線、室分天線、無源器件等多個新標段的中標,給未來的運營商市場業績建立了基礎;同時公司優化了基站天線的客戶結構,利于提升公司基站天線的市場占有率。在微波/毫米波天線方面,公司始終保持領先優勢,發貨量較去年同期穩中有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了0.6m/1.2m/1.8m寬頻系列天線的開發,能夠提高響應客戶需求的速度,更快地進行產品備料,提高生產效率和服務能力;完成了6WGHz+7WGHz、6WGHz+10GHz兩個規格的大口徑微波雙頻雙極化系列天線開發,豐富了公司的產品系列,目前已獲得客戶首批訂單。在終端天線方面,持續交付且需求上升趨勢明顯。公司面向未來室內數字化網絡衍生的行業應用需求,成功研發由有源一體化天線、智慧網關、智能監控平臺等構成的靈活擴展、可視可管、可運營的新一代有源解決方案,有利于公司提高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促進公司業務模式向“解決方案+運營管理服務”相結合的模式轉換。未來公司將繼續立足于5G核心技術,積極創新研發,并進一步拓展5G垂直行業客戶,面向各種5G垂直行業應用場景提供定制化的5G垂直行業解決方案,助力政府和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總之,民用通信方面,公司今年加大了同國際國內大型通信設備集成商的深度融合和全方位的合作,奠定了公司民用通信業務做大做強的基礎。(二)軍工電子業務2023年,進入了我國“十四五規劃”的第三個年份,我國武器裝備體系正加快推進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武器裝備的加速升級換代和推進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的建設,為軍工電子行業的發展持續注入動能。1、主要產品及應用、經營模式公司軍工電子業務是圍繞超寬帶上下變頻系統展開,產品主要應用于雷達、電子對抗、遙感遙測、衛星通信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從應用產業鏈來看,上游主要為電子元器件等原材料供應商,下游為整機裝備生產商。相關產業鏈概括公司產品包括微波器件、微波組件、分機子系統及多功能芯片。微波器件是單一功能的器件;微波組件是集成了芯片、微波器件等其它部件并采用微組裝技術進行組合,實現一體化多功能的模塊;分機子系統由多個微波模塊組成,能夠實現系統性功能。微波組件的功能目前公司在軍工電子行業擁有超過20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淀,形成了具備充分競爭優勢的超寬帶上下變頻技術。公司超寬帶上下變頻技術是微波/毫米波通信、雷達、電子對抗及遙感遙測等現代電子通信系統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對應用系統的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公司在微波/毫米波芯片、微組裝、微波模塊設計、調試、封裝和測試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由于公司涉及到的具體產品種類、規格和技術指標數量多且存在差異,主要為定向非標準化產品,因此相關業務為定制化、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2、業務發展情況2023年上半年,公司軍工電子業務持續聚焦小型化微波模組、小型化微波分系統的迭代研發,同時在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方面都取得了新進展。在產品開發方面,基于薄膜電路技術的小型化平面濾波器已形成產品系列,豐富了公司軍工電子的產品結構;在技術創新方面,小型化80MHz-20GHz超寬帶通用頻綜、寬帶捷變頻頻綜研制均取得階段性成果,毫米波新型模塊的技術和應用繼續深入研發,增強了公司軍工電子的研發實力。
二、核心競爭力分析公司持續深耕軍民兩用通信領域,堅持以人才為基礎,以技術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管理為保障,在技術、管理、人才、客戶和品牌方面具備充分的競爭優勢,保障了公司的可持續性發展。具體優勢主要如下:1、技術方面的優勢(1)超寬帶上下變頻技術超寬帶上下變頻技術是微波/毫米波通信、雷達、電子對抗及遙感等現代電子通信系統中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對應用系統的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超寬帶是指可識別并處理的信號頻率范圍廣,下變頻的主要作用是將T/R組件接收的不同頻率的高頻混合信號進行識別、分解、進行無失真地提取和還原目標信號,然后通過處理變換成計算機能夠識別并處理的中低頻信號;上變頻的過程跟下變頻相反,將不同頻率的中低頻信號進行混合變換成不同頻率的高頻混合信號通過T/R組件發射,目前公司在超寬帶上下變頻技術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2)微波/毫米波、有源相控陣技術微波/毫米波、有源相控陣技術是移動通信網絡向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規模機器連接數發展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未來6G網絡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公司按照“天基組網、地網跨代、天地互聯”的思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開展相關技術的深入研究和產業化應用。在民用領域,公司的微波/毫米波技術早已在2005年與日本NEC開展合作,至今已有數十年技術積累,逐步形成了公司獨有的技術優勢。目前,公司已成功自主研發28G毫米波有源相控陣天線、毫米波無線點對點及點對多點系列傳送網產品,出口至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軍用領域,公司致力于微波/毫米波技術及有源相控陣技術在雷達、電子對抗、遙感遙測、衛星通信等領域的研究,目前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機載、艦載、彈載等各種作戰平臺。(3)微波電路的設計技術微波電路的設計能力是微波電子行業的核心之一,是微波電子相關器件、組件、系統性能指標實現的關鍵。公司在微波電路的設計能力方面擁有20余年的積累和沉淀,多次為客戶攻克技術難關。公司自主開發了仿真軟件,能夠對電路參數進行仿真和優化,進一步優化了微波電路整體設計方案,提高了設計能力和工作效率,保障了產品的穩定性和一致性。(4)微組裝、微波組件互連、微波電路密封技術微組裝技術是實現電子裝備小型化、輕量化、高密度三維互聯結構、超寬帶、高頻次和高可靠性等性能的關鍵途徑之一。公司微組裝技術經歷了分立電路、混合微波集成電路、單片微波集成電路、微波多芯片組件、三維立體封裝微波組件和系統級組裝的發展迭代;同時公司具有成熟的微帶線、帶狀線、同軸連接器、共面波導等介質互聯技術工藝,以及三維電磁仿真阻抗匹配技術,確保最佳電氣互聯效率;微波組件的主要密封方式有釬焊密封、平行縫焊密封、激光焊接密封、環氧膠密封等,公司具有成熟的激光焊接密封工藝,可對焊接中激光功率、脈沖波形、離焦量等技術參數進行精準調校,從而能有效控制熔深、熔寬,公司的激光封焊技術焊接速度快、可靠性高、質量穩定,滿足最高軍用標準要求。目前公司所具備的微組裝、微波組件互連、微波電路密封技術,充分滿足微波電子多功能、集成化、芯片化、小型化、輕量化的行業發展趨勢。(5)測試設備及測試技術公司產品均采取定制化開發模式,具備高集成度、高精密度、高可靠性的特點,需要應對各種復雜的使用環境,因此對環境、設備、人員、技術要求極高。為了保障產品的品質,公司投資建設了6000多平方米的國家級實驗室(廣東星磁檢測技術研究有限公司),該實驗室通過了ISO/17025(檢測與校準實驗室)認證,獲得了CNAS、CMA國家檢測機構資質;公司斥資升級了SG128天線球面近場測試系統,該系統采用業內最先進的測試技術,測試能力對標國內外權威測試機構。公司目前具備移動通信、軍工電子、消費電子、智能家居、汽車電子等相關行業的通信產品的電性能檢測、各項環境試驗、EMC電磁兼容測試等能力,有助于公司在超寬帶上下變頻技術、微波/毫米波技術、有源相控陣技術等先進技術領域始終保持充分的競爭優勢。除此之外,公司在生產制造過程中配套先進的測試設備、測試方法和測試人員。目前擁有多個超10萬級標準的凈化生產車間,擁有多條微組裝生產線,用于微波組件和分機子系統的生產制造;公司擁有30多條柔性生產線,并配套自有的機加、旋壓、數控、噴涂、SMT、組裝等車間,用于民用通信業務產品的生產制造,且實現了基礎零部件加工、產品組裝、性能檢測、倉儲物流等環節完全自主配套。2、管理方面的優勢公司堅持以管理為保障,搭建了完善的管理體系,如文化建設體系、薪酬管理體系、績效考核體系、長效激勵體系、風控管理體系、流程管理體系等。公司持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改造,近年來在智能制造裝備、數字化管理系統和軟件方面持續投入,建立了以SAPS4/HANAERP、WindchillPLM、MES、EKP、SRM、CRM、HRM、BI等系統為核心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從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到服務,實現了全流程的數據采集和質量管控,形成了端到端的業務閉環和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成為佛山市首批“三級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廠”,提升了綜合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降低了運營成本和綜合能耗。3、人才方面的優勢公司堅持以人才為基礎,搭建了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協作體系。截至目前,公司擁有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且具有專業技術能力與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組成的研發團隊。在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面,公司擁有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公司與Altair中國建立“Altair-盛路聯合實驗基地,攜手推進包括整車EMC領域應用在內的工程仿真業務;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公司長期與各大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中的專項“兼容C波段的毫米波一體化射頻前端系統關鍵技術”項目已經驗收,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中專項“6G高密度射頻前端技術”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公司毫米波和6G產業化應用打下堅實基礎。公司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搭建了技術協作平臺,有利于公司的人才梯隊培養。4、客戶和品牌方面的優勢軍工電子業務方面,公司客戶主要為軍工科研院所和下游整機廠商,對產品的要求苛刻,特別注重安全性、穩定性和一致性;對原材料選取、產品方案設計、生產加工、封裝測試、裝機驗證等過程的要求遠高于消費級和工業級產品,同時軍品具有“小批量、多品類、急交付”的訂單特點。公司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隨時跟蹤和響應客戶需求,通過穩定可靠的產品質量、獨特的技術攻關和配套能力,及時解決了客戶難點和痛點問題。公司產品和服務長期受到下游客戶的肯定和信賴,多次被評為優秀供應商;公司與下游客戶長期合作形成的技術、管理、質量、交付、品牌優勢難以被競爭者打破。民用通信業務方面,公司客戶主要為主流通信運營商和通信設備集成商。公司憑借自身在研發、管理、生產、銷售和服務等方面形成的品牌優勢,與中國移動(600941)、中國聯通、中國電信(601728)、中國鐵塔、華為、中興等客戶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除俄羅斯、法國、以色列、意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業務外,公司將進一步加大海外市場業務的開拓。
三、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應對措施1、產業政策變化風險公司軍工電子業務主要應用于國防信息化建設領域,其下游需求一定程度上受到國防開支的影響;公司民用通信業務主要應用于移動通信領域,會受到宏觀經濟及移動通信產業政策的影響,下游移動運營商的資本開支波動和移動通信基礎建設的周期性波動會對上游廠商產生一定影響。近年來,國家國防支出呈現增長狀態,多項相關產業政策出臺,為公司的業務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環境,如未來宏觀環境出現劇烈變化、相關行業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將會對公司的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公司將持續加強研發投入,以保持技術的持續創新能力、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力,積極開發新產品和拓展新市場,以降低產業政策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2、核心技術人員流失及技術失密風險公司是以自主研發、技術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的核心技術團隊是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穩定的技術和研發團隊對公司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公司已建立了有效的激勵制度,但在行業的市場化競爭中,如未來發生研發人員特別是核心技術人員流失或公司核心技術失密的情形,將直接影響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對公司的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公司將持續優化和實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體系,繼續以積極、開放、包容的態度引進人才、聚集人才、培養人才,持續加強研發團隊建設,以降低核心技術人員流失及技術失密風險帶來的不利影響。3、管理風險隨各項業務規模擴大,將會對公司在資源整合、運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技術開發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未來公司管理措施執行、體系化建設、組織架構完善等方面不能適應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張,將可能導致人才和業務流失,對公司的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公司始終以開放的心態,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進一步完善公司體系化建設,優化組織架構,充分激發公司的發展活力,為公司的可持續性發展注入動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