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網5月11日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幾十年來一直在研究“煤”。
讀研究生時期,劉中民跟隨導師邁入了煤炭經甲醇制烯烴研究領域,經過30多年的努力,使煤炭經甲醇制低碳烯烴技術在中國落地生根,成功實現技術轉化。在我國“缺油少氣富煤”的大背景下,為連接煤化工與石油化工、實施石油替代戰略、保障能源安全提供重要技術途徑,指明戰略發展方向。
除了研究將煤制成烯烴,劉中民的研究還將煤制成了無水乙醇。今年1月,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和延長集團共同研發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業化示范項目正式生產出合格的無水乙醇。這是我國新型煤化工產業化技術應用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煤炭清潔化利用以及緩解大氣污染等具有重大意義。
當很多科研成果只能躺在抽屜里睡大覺時,劉中民帶領團隊不僅解決了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為企業帶來了巨大效益,還創造了上萬人的就業機會。
一項項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就像是一場考驗意志力和耐力的馬拉松。
“提到烯烴,很多人比較陌生。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烴是塑料、聚酯、精細化學品等產品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在傳統技術中,烯烴生產嚴重依賴石油資源。而我國石油資源匱乏,煤炭儲量相對豐富。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60%,每年加工5億噸原油,也只能滿足一半的烯烴需求。”1991年,在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催化劑項目起步期,面對研發條件差、人力不足、研發資金短缺的重重困難,博士畢業不久的劉中民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煤制烯烴技術沒有經濟賬可算,企業沒有人愿意投入,國家層面也沒有得到支持,我們一度‘窮得只剩下精神’。”劉中民說。
做科研需要有深邃的目光和遠大戰略,更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我知道會成功,不過沒想到需要這么長時間才能成功。”對于甲醇制烯烴(DMTO)這個項目,劉中民在產業化方面也曾一度產生過挫敗感,但認準的路無論多難都要堅定走下去。“這是老一輩科學家傳承下來的戰略項目,不能到我這里斷了,我們必須堅持下去,還要不斷創新,否則就會落后。”前后歷時30余年,以甲醇制烯烴技術為龍頭的一批煤代油關鍵技術終于獲得突破,位居世界前列,F在,劉中民團隊正在加緊研發新一代DMTO技術,以持續創新鞏固中國在煤制烯烴技術的領先地位。
一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到產業化往往還隔著千山萬水,這也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根本原因。劉中民說:“應用研究,其關鍵價值在于實驗室的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劉中民能夠站在企業的角度把握科學研究的方向,他帶著團隊突破的不僅是核心技術,還包括按照行業標準編制工藝包,企業拿到這些成套化的技術就可以直接建生產線。
今年4月,劉中民團隊的又一項科研成果煤基乙醇技術正式啟動了產業化。大連化物所與延長石油集團在大連成立以催化劑生產及工藝推廣為主的高技術產業化公司,打通該項技術與社會對接的“最后一公里”。“現在已經有20家企業在談合作,前景非常好。”說到煤基乙醇技術,劉中民非常樂觀。“乙醇就是酒精。在工業上,它既可用作清漆、化妝品、油墨、脫漆劑的溶劑,也可作農藥、橡膠、塑料、人造纖維、洗滌劑的制造原料。其實,乙醇最大用處是作為汽油添加劑,全世界66%的乙醇都作為燃料乙醇添加到汽油中。”劉中民說,目前世界各國乙醇生產的主要方式依然是糧食及作物發酵法。美國以玉米作原料年產燃料乙醇4424萬噸,巴西以蔗糖作原料年產2128萬噸,而我國主要以陳化糧為原料年產燃料乙醇僅250萬噸;趪,生產非糧燃料乙醇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必須發揮我國的煤炭資源優勢。
“用煤來生產乙醇的關鍵化學反應是國外科學家最先發現的,但我們國家走在了前面,率先實現了工業化,技術主要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個項目的成功使我國大范圍推廣乙醇汽油成為可能,尤其是在中西部煤炭資源豐富而糧食資源有限的地區。事實上,陜西延長集團又完成了50萬噸工業化裝置的可行性研究,而新疆天業集團也準備建立百萬噸級煤基乙醇裝置。“目前國內甲醇工廠的開工率只有58%,此項乙醇技術在工藝上和甲醇合成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可以將現有大量過剩的甲醇廠改造成乙醇工廠,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釋放產能。”
圍繞新的目標,劉中民正在帶領團隊書寫煤化工領域新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