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期,“慢就業”似乎成了一種就業現象。
什么是慢就業?多位畢業生表示,慢就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創業考察或者休息放松,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一種選擇。
一邊是不少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已經集體在大廠“卷實習”(相關閱讀:大一新生已經集體在大廠“卷實習”:在入局與出局間徘徊),另一邊是不少畢業生主動或被動選擇了“慢就業”。
在越來越“卷”的“快時代”,求職者慢就業背后有哪些考慮?主動延畢換取應屆生身份劃算嗎?進入職場又該如何擇業?
選擇慢就業是順勢而為
CDA數據分析師平臺職業規劃經紀人佟志剛對國是直通車表示,慢就業并非只強調“慢”,而是求職者在慢就業期間除了儲備剛需的職業技能,還要通過社會實踐積累經驗,這才是慢就業的核心。
多位接受國是直通車采訪的畢業生表示,選擇慢就業主要是“順勢而為”。
畢業生高高稱,去年十月份秋招啟動以來,他一手物色崗位,一手備戰國考、省考,還花費時間和精力準備了考研。
“當時很迷茫,繼續求職也不想將就,于是順勢選擇了慢就業,打算觀察就業市場一段時間”,高高說。
但近期,高高轉變了自己的首要目標,毅然決定北漂就業,于今年七月入職了心儀的公司。
盡管過程略顯折騰,高高的父母還是很支持他的每一步決定,他們認為孩子學會更獨立地去思考、規劃自己的人生。
上海的燁子覺得慢就業并不是什么特別丟臉的事情,“如果有人問起我的情況,我都會非常坦誠地回復說我失業了。”燁子大三結束后,經由學校推薦進入一家企業實習,畢業后順利轉正。
然而工作一段時間后,她仍選擇步入時長兩年的慢就業狀態。
燁子講述,自己之所以這樣選擇,一方面是受不了工作中的“精神內耗”,積累了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另一方面不太看好自己所學的財政學專業及其對口崗位的職業發展,更希望轉戰互聯網行業,“當時認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才匆匆選定了畢業實習這家公司”。
慢就業的日子里,來自家人、朋友、經濟等方面的壓力都曾追趕著燁子,但她堅信這個坎終究會跨過去。在長時間的旅游中,燁子盡最大可能自我開解情緒內耗,并考取了中級經濟師和心理咨詢師的證書,為后續實現“換行業”的愿望鋪路。
“全職兒女”小南對國是直通車表示,自己準備在成都找工作。慢就業近半年的她坦言,在家待業令她十分焦慮。
“就業難”于小南而言,難的是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難的是上班時間朝九晚五而非“996”、每周有雙休日而非“大小周”、可以正常交五險一金等。
此外,小南反映,很多公司被網友公開“避雷”,致使她也難以分辨招聘信息的可靠程度。
小南也曾嘗試在各類求職渠道投放簡歷,溝通了百余個崗位,但她對招聘軟件上大多數公司人事已讀不回的行為十分困擾。
用延畢置換應屆生身份“劃算”嗎?
英國碩士留學生力丹去年八、九月份向學校申請了延期畢業。她對國是直通車回憶,當時除了想要完善論文“彌補遺憾”,還考慮到就業難度。中英兩地工作節奏、強度和收獲各有千秋,畢業后的去留令她十分困擾。
因此,力丹在導師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仍堅持主動延畢。
假設再次站在畢業的分叉口,力丹稱,她并不會以保留應屆生身份為目的主動延畢,但會提前規劃延畢期間所參加的志愿者活動、實習等,從而明晰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節奏以及定居城市。
某世界500強外企人事認為應屆生并非“特殊身份”,畢業三年內加入他們公司的均視為新人,會安排統一培訓。他直言,“我更看重在慢就業的時間里,求職者獲得了哪些成長”。
在考量技術是否過硬的同時,他接受國是直通車采訪時多次提及“誠實正直的人格”。部分應屆生富有項目經歷,因此在經驗上不輸于社招的員工,他解釋道。
相比于過往的“被迫”延畢,近年來一批批學生為了繼續利用校園里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和便利的復習空間,并享受應屆畢業生的身份資源,甚至通過“主動掛科”等方式獲得延期畢業的資格。
對此職業規劃經紀人佟志剛則表示,大學生在實際需求和相應代價之間應做出取舍,平衡二者是否能夠“劃等號”。
他直言,延畢的手段雖然幫助考編和考公的同學延長了享受應屆生身份的周期,但當同一批具有應屆生身份的同學,延畢后去應聘社會中同等初級崗位時,他們在年齡方面是吃虧的。
業內人士:賺錢能力仍是薪資的籌碼
某人力資源供應商行業研究負責人對國是直通車表示,不少候選人對于薪資的定位出乎他的意料,存在眼高手低或是自身認知不清晰的情況,“從三千元到兩萬元都碰到過”。
在他看來,薪資即“賺錢能力”,與解決公司業務問題的能力相掛鉤,“有剛畢業要20k、15k的,這高出了市場整體薪資3至5倍”。
北京海沃克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獵頭總監卜思琳分析,當前企業招聘緊縮,中國的技術人才尤其是基礎的技術人才仍有較大缺口。
因此在慢就業的過程中,卜思琳建議,求職者不僅心態上要對就業環境有所準備,而且盡可能弱化對公司職位的執念,以拓寬擇業范圍,“哪里需要就去做什么”。
據職業規劃經紀人佟志剛介紹,慢就業的時長間隔半年左右為宜,求職者明確自身定位后,可提前搜集崗位動態信息,從而把握技能需求脈搏,這樣有助于求職者結束慢就業周期后駛入職業發展的“快車道”。
他認為,國家的經濟條件、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前提下,社會為畢業生預留了寬裕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就業的思考和選擇。慢就業能夠減少求職者就業后不適應,導致短期閃離的情況,進而避免應屆畢業生給求職市場留下不穩定的印象。
來自:國是直通車
編輯:高琰瑭
責編:魏 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