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招錄,爆出很多“冷門”,不少考生歡呼“撿漏”。如廣州大學“普通物理類”最低錄取分為453,引發熱議,不過這并不是物理類遇冷,而是204專業組(規劃建筑與土木工程組)遇冷。又如中央財經大學在河南的提檔線為601、位次為21021,對比2022年的這兩個指標(分別為615與8816),可謂慘不忍睹。
從上述現象,可以讀出哪些信息?
首先,為什么有若干專業受到學子的冷遇?因為今年的考生填報志愿更鮮明地體現出“就業導向”原則。這背后的原因有兩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是在經濟下行、對未來預期走弱及存量博弈趨勢加強之下,用人單位的招聘計劃趨于保守,就業崗位的供給不足,高薪崗位增加乏力,就業市場變為買方市場。
高增長時代,拿個名校文憑就能找到一份起點高、薪水好的工作。如今不少人普遍的預期是,學子未來就業時崗位尤其是高薪崗位僧多粥少、競爭加劇,用人單位有更高的選擇權、會變得更加挑剔,這導致個人容錯率下降、行差踏錯的代價太大,故而學子對專業的選擇會更加謹慎、更加現實,盡量與將來的就業掛鉤,盡量有助于將來的就業。
二是短視頻大行其道且足夠下沉,眾多學子及家長對學校與專業的理解,越來越受到“志愿填報咨詢師”的影響。盡管多是一家之言,仍在很大程度抹平了考生與高校間的信息鴻溝。
過去,某些高校某些專業是大學擴招時代臨時拼湊起來的草臺班子,景氣時水漲船高,潮水退去時就擱淺了,就業市場上吃不開,為了招到人,使勁進行包裝,選用很炫很高大上的名稱。總有一些小地方的學子,因為自己及父母見識有限,眩于名實,不知所守,被這些名稱熒惑,就業時或不得不多走彎路。
現在,“志愿填報咨詢師”通過短視頻告訴你,什么樣的專業是坑,什么樣的專業值得選,助力在考生之間形成某種程度的共識。這種共識導致了共振或一致行動,讓“好專業”變得更加炙手可熱,讓名校的“差專業”變得無人問津。咨詢師們所認定的好專業很簡單:能有助于進入離錢近、來錢多的行業,或能有助于進入體制內。這也是中國家長的主流看法。
其次,基于“就業導向”的選擇是好是壞,大家可見仁見智,但作為一種長期趨勢一定會產生某些顯著的效應。前者是價值判斷,后者是事實判斷。
顯然,一個可以看到的未來是:炙手可熱的專業,老師的飯碗端得更穩了;無人問津的專業,長久看只能關停并轉。總體上專業之間乃至學校之間的優勝劣汰會加劇。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厘清高等教育的本質:大學及專業說到底是一種服務業,老師的存在是為學生的就業需求服務的,而不是學生上大學、交學費是為了讓老師有活干、有錢掙。
至于所謂的低分考生歡呼“撿漏”上名校,還是要拉長時段看。如果從今而后每一年都能這樣“撿漏”,說明此類專業甚至學校已被優秀學子拋棄,既然構成了長期穩定趨勢,那就說明大家的共識是“坑”而不是“漏”。
更進一步,傳統名校之間也會加速分化:能夠持續吸引最優秀學子的名校繼續是名校,讓最優秀學子棄之如敝履的名校會沉淪、會衰微。說到底,高考與名校本質上執行的是對學子智力、能力進行排序的功能,是最優秀學子的一致選擇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反過來。就名校的發生學而言,學校過往的聲譽與大師,同最優秀學子是相互成就的,但一定要區分主次本末的話,來來往往的最優秀學子而非穩坐泰山的大師才是名校的泉源。
名校正在進行中的加速分化,有助于學子與家長看清名校的本質,明白自己強大、自己優秀才是第一位的,“求其在我”才是第一性原則。在這個意義上,撿了漏也不要沾沾自喜,拉長時段看未必是占了便宜。而且,如果你沒有實力,靠運氣掙來的機會也會憑實力失去,才不配位才是大患。如果你有實力,與名校失之交臂又如何?再牛的名校也不過是一塊敲門磚,自己有沒有實力、有多大的實力,最好心中有一些數。
希望每一位學子都追求自己的強大,有旺盛的生命力、強勁的內驅力及堅韌的勇氣,有決斷,有擔當,去開拓,去工作,去戰斗,活出生命的豐沛與健壯。
陳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