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文(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職教創新中心主任)
(資料圖片)
全文2500余字,閱讀約需5分鐘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季……每到此時,中考“職普分流”都會被拿出來營造焦慮的氛圍:孩子考得不好,分數低了被錄取到職業學校,“一輩子就毀了”“一考毀一生”……怎么辦?
說來說去,考試背后其實就是個“出路”問題,考試的輸贏與人生成敗畫上了等號,或者說決定了未來生活質量的高低。以教育研究者的身份,我們可以說人生未來充滿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職業教育自有其價值等理論,但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好的出路在哪里?怎么去?這有用腳投票的現實判斷基礎。
現實社會的評價指揮棒依然還放在這里,按學歷設置門檻、分配資源的做法依然比比皆是。精英階層會主動或接受自己的孩子進入職業教育嗎?社會招聘會“不拘一格降人才”嗎?職業教育的就業與發展質量能夠滿足公眾對優質體面就業的需求嗎?在這樣的氛圍下“職普分流”依舊會成為公眾焦慮對子女未來出路的出發點。
近兩年職業教育迎來了大發展時代,其中最被社會關注或讓職業教育研究同仁振奮的,就是政策上職業教育學歷通道的打通。讀中等職業學校也能上本科、拿碩士,已經成為十分常見的廣告語,被用來證明今天職業教育同樣可以讓人拿到高學歷、塑造成功的人生。
職業教育升學渠道打通后,是不是分流焦慮就不會存在呢?為此近日筆者在一些一線學校做了走訪,發現:
-即便家長知道每年大學生畢業超千萬、就業難,但自己的孩子能讀書還是要讀書,家里會持續支持;
-“90%以上的高比例升學”,已經替代“90%以上的高比例就業”,成為學校宣傳的重點……
-此前家長對職業學校避之不及的情況有所改變,一些城市職業學校的開放日有很多家長前來問詢,甚至達到火爆的程度;
-一些職業學校的招生報名人數大增,學校甚至有余力“挑選”學生。
這些現象表明當下職業教育進入到“升學與就業并舉”的發展階段后,“升學”成了提高職業教育原先地位、改善招生情況的一大原因,由此帶動職業學校的大門也熱絡了起來。
這種變化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當然有其積極的一面,更多家庭、學生、老師開始關注職業學校、關注職業教育的專業特色、關注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關注職業學校的課程、關注當地職業學校的管理質量等等。很多職業學校在這樣的變化驅動下,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有機會獲得更多體制內外的資源投入和支持。
當下職業教育豐富多樣的升學渠道,對家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模擬考試后,家長和學生對自己在中高考的結果有所預估,是繼續高考一條道走到底,還是走職教領域的多樣化升學路徑?對中間層、邊緣層的家長和學生來說,后者是相當實惠和有效的。對口升學、高職單招、職普融通班..……都可以很方便讓學生獲得學歷提升,同時又有中高職貫通(中職三年直接升入高職兩年,畢業即大專學歷)、中本貫通(中職參加轉段考試升應用型本科,一共七年)、職教高考等學歷提升途徑,再加上藝體升學班、獎勵性免試入學等職業教育專屬的特色升學渠道,讓很多家庭、學生看到職業教育學歷“彎道上車”的可行性。
然而,升學通道打通后,難免迎來職業教育學校的應試風——我們的教育體制、學校、教師、家長、學生……都太擅長和習慣應試了。有的中職學校甚至無論是文化課還是技能課,都對標升學考試的大綱。
對此,很多一線校長、老師表示“喜聞樂見”,認為滿足了社會和家長的需求:目前就業市場對知識、技能水平的要求在提升,很多簡單操作和溝通的崗位大量被智能化設備、人工智能系統所替代,學生需要一方面提升學歷,越過實際中的學歷門檻在越來越嚴苛的就業市場中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加強知識儲備與積淀,以應對簡單操作技能被淘汰的未來。
但也有很多職教界學者提出,要警惕職業教育應試化、普高化的傾向。這里既包括為了應試而脫離實際操作的知識與技能分離的情況——這種情形我們在普通教育里已經見得太多,“高分低能”,學歷和學業成績都很高,但到了企業什么事也不會做,需要從頭重新教起——也包括整個就業市場不適配的錯位:并不是所有的崗位都需要無止境的高學歷的。而且在時間上,如果學生都在追求不斷升學而非就業工作,一線技術服務人才的缺口將愈加難以彌補。
對個人而言,學生最終畢業時,會遇到高學歷畢業生就業市場“塞車”,僧多粥少,自身就業難;在社會經濟長遠發展角度,則將使勞動力結構性矛盾愈加突出:越缺人、越沒人。
職業教育升學渠道的打通,在中考這個時點的確緩解了普通公眾對高中賽道的內卷壓力——但當前家長和學生選擇職業教育的目標,依然是有機會獲得更好的學歷提升,公眾還遠未將職業教育本身納入“好出路”的范疇。
職業教育本身要贏得公眾認同,成為學生的選擇之一,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好在現在升學渠道打通后,職業教育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當下多元路徑的升學渠道,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根據學生的特質去發展自身。有的學生適合升學、有的適合就業、有的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尋找自己的興趣發展方向。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這個過程中的一邊倒、一刀切。過去以就業導向為主時,學有余力的學生缺乏上升通道;如今升學占到主流,但技能教學同樣不能被忽視。一方面有相當一批學生需要從職業教育直接走向社會,進入工作崗位;另一方面技能的訓練是職業教育的特色,即便學生日后離開職業教育的路徑,進入升學和研究的軌道,曾有的技能訓練和行業實操仍可以讓他們受益終身
要讓老百姓認可職業教育這條“出路”,靠的不應該是短時期內政策形成的“升學紅利”,而是職業教育本身的魅力,是在青少年失業率超20%(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顯示,今年4月,16-24歲勞動調查失業率為20.4%,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創2018年有該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就業艱難的情況下,職業教育可以給出更好“出路”的前景。如職業教育課程的改進,“校企合作”等,讓家長、學生意識到進學校即進企業、進行業,無論是學歷提升還是直接就業,都能獲得好的工作以至人生發展機會。
最后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職業教育會被應試化、不被信任的根本,一大原因是它的外部環境不夠公平。要徹底打消公眾選擇職業教育的顧慮,除了提高其自身發展質量之外,還需要改善相應的外部環境,例如打破目前中高考依然按分數高低先后層次而不是類型錄取的制度、提升或確保職業教育畢業學生能夠進入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編制、設立專門面向職校畢業生的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編制招考、提升一線技術服務人員的福利待遇和社會專項保障……等等,切實解決“出路”的質量、社會地位,公眾自然就知道如何選擇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