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上過學的人,可能都有印象:一般的教室會有前后兩塊黑板,教室前面的黑板以老師演示板書為主,這是一塊播種知識的“田地”;與之呼應的另一塊黑板,就像教室的“后花園”,學生可以在那里栽花種草,綠化自己精神的家園。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教室后面的那塊黑板漸漸被學生淡忘了,剩下的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每隔一段時間,宣傳委員帶領幾個同學,根據學校學生處的指令定期出好黑板報,主題都是全校統一的:新學期伊始,就一起來個“新學期新打算”;“五一”快到了,就一起迎“五一”;國慶節快到了,就一起慶祝“國慶”;元旦快到了,就一起歡度元旦……出好黑板報,主要目的是接受學生處的檢查,然后評出名次,再納入班級和班主任考核之中。
據我的觀察和調查,學生對班級黑板報基本上是熟視無睹的。他們覺得黑板報內容了無新意,缺少吸引力。而出黑板報的同學,往往是把完成學校既定的任務放在首位,至于同學們的口味如何,那就很少思考了。于是,原本應該充滿生機活力的教室“后花園”,卻變成了一片黯淡的風景,漸漸遠離學生的視野。
那么,教室黑板報到底出給誰看呢?難道是出給學生處檢查的人員看嗎?檢查是督促,督促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我想班級黑板報最終目的還是應該成為班級的“后花園”,成為學生精神的家園。“新學期新打算”“迎五一”“慶祝國慶”“歡度元旦”等等,學校規定這些主題,也沒有錯,問題是對學生如果沒有吸引力,這個宣傳陣地就是徒有形式,起不到應有的宣傳作用。
因此,學校層面應該放手,讓班級有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能根據班級自身的情況來確定每一期黑板報的主題,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宏大的主題和具體的形式,不拘一格地反映和宣傳班級的平凡小事。我當班主任的時候,就讓學生嘗試過“微寫作”,在教室的黑板報上發表學生的“微新聞”“微小說”“微故事”“微散文”“微接龍”……這種方式非常簡便,每天都可以更新,學生往往興趣盎然,班級黑板報很快就成為學生每天關注的焦點。后來,如果當天有同學生日了,或者有其他喜事了,我們就開設“微祝福”“微喜報”等欄目,同學之間的距離拉近了,班集體更和諧更溫馨了。
形式主義往往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如果我們把自主權真正還給學生,并且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他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創造的驚喜!有了“微寫作”的嘗試之后,我們還進行了“班級黑板報創意欄目”征集和評選活動:平時愛好寫QQ日志的同學,建議開設“QQ日志”;喜歡創作漫畫的同學,要求開設“小辣椒”漫畫角;喜愛唱歌的同學,請求推出“我們愛記歌詞”欄目;酷愛讀書的同學,希望能夠推出“一周一書”的書評欄目;有猜謎喜好的同學,提供了“每日一謎”的欄目設想;喜歡挑戰自我的同學還建議開設“班級吉尼斯紀錄”欄目……就這樣,原本無人問津的黑板報成了全班同學喜聞樂見的“小清新”。
其實,教室黑板報不僅是宣傳的陣地,更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園地,從創意欄目到創造作品,再到編輯排版,最后成為全班同學課間熱議的話題,這不是最好的宣傳嗎?這不是更有意義的學習嗎?
如果說校園是學生的“樂園”,那么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成為學生快樂的源泉,而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心中要有“學生”,要想學生所想,要真正踐行“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而不是掛在嘴上,寫在墻上。
(作者為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義蓬中學教師)
潛海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