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課題組將目光聚焦于農村留守兒童。不久前,該課題組發布的報告《農村留守兒童手機沉迷問題調查與對策建議》顯示,在調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農村留守兒童長期使用專屬手機或者長輩的手機玩耍,其中,近七成孩子用手機看短視頻,三分之一用來玩手機游戲。沉迷手機對留守兒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些孩子體質出現下滑,近視增加。
防止留守兒童沉迷,家長是第一責任人。但是,這一點對留守兒童家庭來說,挑戰更大。留守兒童多是爺爺奶奶照看,祖輩限于文化與技能,并不清楚手機里能裝什么,甚至分不清網課和游戲的區別,也不明白防沉迷的概念。有的孩子甚至借上網課、做作業之名欺騙家長。有的孩子還拿老人的身份證注冊游戲賬號,騙老人刷臉通過防沉迷系統的驗證。
在這種情況下,平臺的技術手段就可以起到輔助作用。目前,抖音、快手都有青少年模式,14歲以下實名用戶都會進入青少年模式。青少年模式下,單日瀏覽超過40分鐘,需要輸入密碼才可繼續使用;每天晚上10點到第二天6點,無法使用。此外,家長會被通知孩子使用抖音、快手等APP的時長、內容等情況。
(資料圖)
這種模式很難繞過,卸載重裝、換手機登錄都無法繞過。筆者曾經給孩子的微信設置過青少年模式,結果當我想解除青少年模式的時候,我自己手持身份證拍照并上傳,嘗試幾次都被平臺打回來。這可能就是平臺為了避免青少年假冒,采取了“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產品策略。
但是,再嚴格的青少年模式,都抵擋不過家長主動給手機。
某種程度上,農村孩子玩手機,是城市中產的焦慮投射。實際上,“留守兒童”面臨的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留守兒童群體因溺水、交通事故、中毒等意外傷害而亡故的事件日益增多。據統計,中國每年有近5萬名兒童死于意外傷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對很多老人來說,孫子回家就打游戲、看短視頻,比下河游泳,和同齡人結伴閑逛好多了。風險更低,他們也更省力。他們沒有精力、能力,意識去阻止孫輩沉迷,更可能的是,他們甚至希望看到這個局面,自己把手機掏出來給孩子。
很多時候,老人自身也沉迷于短視頻,自然不會覺得孩子看短視頻是個大問題。手機沉迷是全年齡段的時代之癥,對于未成年人和部分老人更是如此,他們要么是無聊,要么是自控力差。
成年人不像老人和孩子那么沉迷,是因為“明天要上班”,“要帶孩子去玩”“要做家務”。也就是說,當有更剛性的需求時,大多數人都能處理好,做好取舍。這就給了我們一個解決沉迷問題的思路,那就是要替代,而非簡單禁止。
如果沒有好的替代,我們設想的是,孩子不看短視頻,就去讀書了,體育活動了,但實際上,是下河游泳,整日閑蕩,惹是生非,甚至犯下性罪錯,或者被傷害。
所以,真正有效的解決思路是替代,這就需要社會共同努力,加大投入。
現在城市青少年相約打籃球、游泳,羽毛球,場地很多,價格也不貴。青少年本來就喜歡這些活動,這些活動有效地替代了游戲與短視頻。
但是,對留守兒童而言,這并不容易。由于農村人口銳減,農村的籃球場、體育活動室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資源流失。撤點并校后,加劇了這個情況。原來農村青少年相約打球,都是到學校去,現在學校少了,覆蓋到的農村居民就少。相關統計顯示,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1平方米,而根據估算,我國鄉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為1.15平方米,還不到全國均值的一半。
我國每年因溺水身亡的兒童,高達30000多人,約占兒童意外身亡的40%。2022年7月,兩位學生溺亡后,衡山縣的一所農村小學的鄉村體育教師唐歡自費萬元搭建了一個游泳池,用來教孩子們游泳和防溺水知識。同一個暑假,袁州區寨下鎮新桃村,因地制宜,將一個400余平方米池塘改建為游泳池。建游泳池還需要自費,這也折射出農場公共體育設施的薄弱。
2022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青少年的活動設施,當是題中應有之義。
有了更多的設施,在放學、放假后,可以利用這些場地、設備資源,組織留守兒童進行體育活動、文娛活動。他們和城里孩子一樣,都會喜歡這類活動。這就能替代短視頻、游戲。當然,最根本的治標之策,是讓孩子跟著父母一起去城市。父母再忙,管教孩子,制止孩子沉迷手機的意識、意愿、能力,爺爺奶奶都是比不了的。
但不管是加強農村文娛設施的建設,還是留守兒童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達成這些目標,不會便宜。禁止看起來雷厲風行,痛快淋漓,但往往是無效的,因為,它很便宜的。實際上,往往正因為它很便宜,所以才會被反復提起。其實,對任何問題都一樣,真的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不那么便宜。而正因為它很貴,所以,才一直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