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前幾天一位名氣很大專家談到這樣一個觀點人工智能時代,必須認識到布魯姆目標分類學提到的記憶,在互聯網時代,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檢索一下就可以得到,能認識就行了。實在不敢茍同。
我覺得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這個圖,已經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從學習的角度看,絕大多數人是處于認知、理解、應用層面的,可以進入創造層面的恐怕是絕對少數;就個體而言情況大致也是如此。之所以是三角形,就是告訴人們,記憶、理解是基礎。從教育的視角理解,教學首要任務是要促進學生理解掌握。沒記住,如何理解,理解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強化記憶。沒記住什么叫比喻、比喻有什么用,如何去辨別比喻,又如何理解為什么在這里用這個比喻?
我同不少中小學教師說過,別聽那些教育專家的“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的忽悠,沒有知識何來能力?互聯網時代,不少專家又說,知識是不需要記憶的,網上隨手可得……請問,中小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如何讓他們提高學習能力?知識不是用來記憶的對一些研究者來說是有道理的,對中小學生絕不適用,拜托不要誤導中小學教師,更不要誤導中小學生。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認為人的大腦中有兩套系統,即系統1和系統2。“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復雜的運算。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p>
丹尼爾·卡尼曼說:“記憶能記錄我們一生中習得的技能,因而也會自主產生解決方法來應對不斷出現的挑戰(比如繞過路上的一塊大石頭走,避免讓顧客挑出錯誤)。技能的習得要求有固定的環境、練習的機會,以及對自己想法和做法快速且明確的反饋。當這些條件都滿足時,就能掌握技能了,且此后快速閃現在大腦中的直覺性判斷和選擇都會是正確的。這些都是系統1來完成的,也就是說這些是快速且自主發生的。有技能的行為是能快速有效地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p>
其實,當我們理解了何為專家時,對這些專家的片面之詞也是可以理解的,所謂專家關注的只是他們所研究的那個領域,甚至只是那個領域中極小的一部分,于是在他們那里,他們所說的一定是正確的。作為普陀大眾我們的不理解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質疑須要有理有據,那就要多讀幾本書,而且不能居于一隅,教育的許多道理原本就是來于其他領域的,因為我們的不知道,就難免被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