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國家政策,隨著國家經濟政策的開放,地理優勢對大學發展的影響正在擴大,經濟發達地區的許多大學的發展速度比經濟落后地區的大學快得多。
中國中西部的一些知名大學在東部沿海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校區和研究機構,如西北工業大學的蘇州校區、西安利物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利物浦大學的合資企業)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深圳校區。
安徽的地理位置很尷尬,東部靠近江蘇和浙江,中部則是湖北和河南,它不僅有柔美的徽州文化,也有狂放不羈的北方氣質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重要的人才輸出省份。
雖然安徽的高等教育資源不如江蘇和湖北強大,但其優勢也不容忽視,該省有三所211大學,包括在中國和國外都很有名的中國科技大學。
隨著安徽經濟的發展,該省的高等教育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特別是合肥地區的大學發展速度非常快。
合肥工業大學仍然是一所211工程大學,但該校的綜合實力和全國排名已下降到比以前低得多的水平。
當時,合肥工業大學是中國機械領域的頂尖大學,與湖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現已并入吉林大學)和燕山大學一起被稱為 "機械四小龍",由于畢業生可以直接就業,所以很受學生歡迎。
1985年至1988年期間,合肥工業大學與北京郵電學院(現北京郵電大學)一起,在全國科技機構排名中位列第34位,科技實力雄厚,合肥工業大學也在本世紀初附近與安徽工業大學合并,這本應使其更加強大,并在全國排名靠前,但卻出乎意料。
合肥工業大學分別排在第66位和第48位,雖然這個排名總體上還是比較好的,但不足以讓人想起合肥工業大學曾經的輝煌,合肥工業大學的社會影響力有所下降,而其招生成績卻保持良性,無論是縣內還是縣外,理科高考的分數線都在80分以上,一級線也在80分以上。
為什么合肥工業大學的全國排名不如以前了?作為原機械部下屬的重點大學,為什么合肥工業大學自2000年以來自身地位一直在倒退?它在汽車領域的影響力也被新進入的大學所掩蓋了。
地方經濟實力不足
雖然合肥是安徽省的省會,當地的經濟實力并沒有真正得到贊揚,全省處于勞動人口大量減少的階段,經濟停滯不前,全省高校的發展也很薄弱,在安徽省的大學低迷的時候,沿海地區較發達省市的大學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合肥工業大學在這種環境下總是被其他工業大學所超越。
它沒有足夠的地理優勢,在高速鐵路尚未普及的時代,合肥的地理位置相當不方便,這里的交通并不便利,也不適合學生就業或外部公司的招聘,合肥工業大學在中國的排名并不高,甚至沒有進入全國前50名的大學,一旦合肥的經濟重新走上正軌,合肥工業大學的影響力將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