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這才是培養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一直以來,我們的習慣是崇尚競爭,猶如崇尚美德一樣;而且很多人認為 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如同美德需要從小培養一樣。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 這一誤區的出現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過分高估了“競爭”的正面意義,二是 沒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競爭,我們不否認競爭給人們帶來的成就感,能推動 社會進步。但競爭一定要守住兩個度,一個是心理程度,一個是年齡向度。前 者說的是“適度”的競爭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說的是并非任何年齡的人 都適宜參加競爭,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該有競爭。因為他們是弱勢人群, 體內能量本身就很少,競爭消耗能量,于老人來說會加速枯萎,于孩子來說會影響其正常成長。
兒子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每天給作業、考試、紀律等方面“表現好”的學生發放小紅花,定期評比誰得小紅 花多,多的人受表揚,少的人挨批評。老師還要把這些情況通過手機短信發送 給每個家長,這又大大地激起了大家的攀比心。而他的兒子總是得小紅花太少, 弄得他在別的家長面前抬不起頭,就經常批評兒子。結果最近老師找他告狀, 說他兒子居然偷同學的小紅花,還數次向老師打別的同學的小報告,尤其是得小紅花數比他多的同學,明顯嫉妒這些同學。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評價卻一會兒把他抬到天上,一會兒把他貶到地下。 在這樣的評價中,孩子的內心能不亂嗎?他的道德能不被損壞嗎?有的孩子學 會了表演,有的自我認知被搞亂,有的變得滿不在乎... 如果孩子在童年時代 沒有機會發展誠實、友善和寬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 沒有合作能力的人,競爭力又有幾何呢?這些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
我去韓國打過工,中國人在韓國從不團結,就為了個人的利益,可到最后呢?不團結,掙的錢被壓得越來越低,如果團結一致對外,工資低了,咱就不干,工資會變得那么低嗎?
這便是兒時競爭的典范,什么時候都爭,不合作,不團結,不累嗎?還掙不到錢!
在韓國坐地鐵時,韓國人下地鐵都會有秩序地在地鐵右側排隊做扶梯,著急地在扶梯左側快速通過;國人呢,下地鐵一窩蜂將扶梯堵地密不透風,著急有事都過不去,就氣死你!兩張照片對比還真沒法比啊。
也許都是兒時的競爭慣了,什么時候都在爭,連基本的國人合作都不知道,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