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家長咨詢關于武漢公參民轉公的具體事宜和后續影響,那么在此小編整理了一些相關資訊分享給大家哦~
1
轉公之后是對口?
還是多校劃片,每個區一樣嗎?
結合目前收到的消息,近期(2022屆、2023屆)可能性最大是:學校轉公,但是招生方式沿用去年方式,即針對全區進行搖號。其次是多校劃片(不包括全區搖號,全區搖號實際上也是一種多校劃片)。最后是單校劃片。
因為,無論是單校劃片還是多校劃片,首先就是要確定片區范圍,確定的過程也是取舍的過程,很難短期內讓大部分家長滿意,其次就是各區公參民學校數量不均,特別是江岸區有3所,要劃片的范圍和難度更大。而針對全區進行搖號,一是相對更公平,二是去年已落實,無論是經驗還是家長接受度方面都更具操作性。
2
師資力量會減弱嗎?
會有波動。
1、轉為公辦之后,沒有編制的老師要逐步退出。
根據政策:地方政府和公辦學校向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派出的具有事業編制的教職工,分階段分步驟有序引導退出。(2021.08《關于規范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
具體到實際,武漢公參民學校最多可能有70%的老師要退出。(2014年武漢公參民學校:公辦教師不得超30%公參民學校里的公辦教師所占比例不得超過30%。)也就是說,有編制的老師可以繼續在學校執教,沒有編制的老師,要么取得編制,要么以代課的形式繼續教學,要么另謀出路。
當然,對于這些公參民學校的老生(初二初三)基本上不用擔心,帶班的師資基本上會帶到畢業,因為政策已經明確是“分階段分步驟有序引導退出”。此外,前文提到的2014年武漢公參民公辦教師的退出也是從起始年級起逐年減少。另外據家長反饋,去年由公參民轉為公辦的一初慧泉老生師資基本沒有特別大的波動。
2、與師資變化相比,我認為更要考慮的是教師收入機制的變化帶來的影響。
2011年開始,武漢公參民學校的編制老師工資收入不再由財政撥款,改為學校發放,收入水平主要和教學成果掛鉤,這種體系下,老師更有教學上的主動性。
以2021年為例,每個公參民學生每年學費大概在1.4w左右,1000個入學名額,學費1年有1400w,這樣一筆錢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于學校老師的工資與福利。
轉為公辦之后,教師工資主要由財政負擔,與教學成果脫鉤。能否調動編制老師的能動性可能要打個“?”。
3
轉公之后的師資如何分配?
前面已經回答了無編制教師的流向。去年一初金雅有編制的教師,我們這邊收到的反饋是,有一些向一初學苑和一初東。這種流動對區內其他公辦來說是利好的。同時,公參民里面沒有編制的教師,這幾年應該會逐步退出,許多民辦會趁著機會,招攬一波師資。
4
還搖號嗎?
轉公辦后,公辦的搖號基數是不是也同步擴大?
招生方式前文有答。招生人數近期預計不會有很大的改變。
1、武漢11所公參民的招生總數=武漢的公辦人數的缺額。
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此前紛紛出臺,民辦學生人數不超過總學生人數的5%(有的補充要求:各個區不超過15%),雖然武漢在去年年底的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區域內義務教育民辦學校在校生規模控制在15%以內”,但這也和其他地區的5%不沖突,大膽預測武漢總體還是控制民辦學生人數在總數的5%。
算個數:2021秋季,武漢市35所民辦學校預計招生1.74萬人。如果按照“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內”來算,武漢民辦新生將將減少民辦義務教育學校6100個招生名額,這個數量基本和武漢11所公參民學校招收新生5927人接近。所以武漢11所公參民轉公后,人數剛好和要求達標。
2、一個學校的招生人數和師資配備、校舍容積等硬件相關。
武漢的公參民少說也辦了10多年,招生人數基本趨于飽和,所以,這幾年的招生人數都沒有特別大的變化。轉公后,增加招生人數從硬件上來說,基本是難以實現的,除非擴容。
5
566會今年就轉公辦嗎?
目前沒有相關的消息,重點的時間節點可以關注一下5.31(對口劃片的最后公布日期),如果這個時間內沒有轉公,今年就不太可能轉公。
轉為公辦,招生方式會和全區公辦的對口劃片表中一起公辦,5月31日是武漢給出的最后的對口范圍公布期限。
以2021年一初金雅為例,當年2月有一初金雅轉公的消息傳出,隨機有媒體相關工作人員,當時工作人員給出的說法是他們都不知道的事情怎么可能小道消息先傳出,2-5月平靜了一段時間,5月31日15:40,江漢區官網公布對口劃片,一初金雅赫然在列,對口大興第一實驗小學金色雅園校區、紅領巾學校陽光花園校區,轉公成為既定事實。從一初金雅的例子可以看出,不論4-5月是否有消息,如果5.31沒有公布,大概率今年就保持原樣。
此外,目前基本都是借用公辦學校名字或簡稱的民辦學校改名的消息。全國目前沒有大范圍公參民轉軌的消息。而武漢的變革其實比較慢的,比如全民搖號和雙減的細則,基本都是一二線城市方案落地才姍姍來遲。
公參民改革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比較多,武漢的進展在大隊伍中應該也是中不出溜那種,而不是“一馬當先”,可能是今年有個別會轉,明年其他的跟上,或者干脆就是明年全部一起轉,搭個末班車。
6
對口的初中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較為薄弱,
民轉公后,會不會對薄弱學區的家庭不公平?
改革沒有絕對的公平,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對當前的大多數或者未來的大多數是公平的,這個改革算十分公平了。
如果指望公參民轉公后把絕大部分家長的孩子都納進入學范圍,這是不太現實的。目前的做法來看,是分情況分階段來實現總體教育公平,包括對民辦的全民搖號,強化公辦學校教學質量,還有有些區辦名校分校或者集團化辦學,教師輪崗……這些都是在促進教育公平。
其次,轉為公辦后,通過多校劃片也是一個促進教育公平的方式。特別是政策提到,對于優質教育資源豐富的片區實現單校劃片,對于優質教育資源薄弱的片區,實現多校劃片。從這個方面,家長倒不如期待一下通過多校劃片入學更實在。
7
公參民學校還值得去搖號嗎?
個人持樂觀態度。
1、歷史的積淀
長期的高位運行,這些公參民學校無論是管理團隊還是教學方式都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這些寶貴的經驗至少是許多公辦學校欠缺的。
武漢公參民學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改制校”,2008年——2011年,其實全國就進行了了一輪公參民學校的改制,一些口碑和教學差的改制學校要么停止辦學要么退回或者并入公辦學校。2010年底,武漢54所改制校關的關轉的轉,最后只剩下22所公參民學校。2011年,武漢再次對這22所公參民學校進行清理,11所轉公,11所規范為民辦學校繼續辦學。
留下來的這11所公參民學校,都是有口皆碑的,也就是現在的武漢11所公參民學校(武漢二中廣雅中學、武漢六中上智中學、武漢七一華源中學、武漢一初慧泉中學、武漢十一崇仁初級中學、武漢第三寄宿中學、武漢武珞路實驗初級中學、江漢區紅領巾國際學校、硚口區崇仁寄宿學校、漢陽區鐘家村寄宿學校、武漢瑞景小學)。
所以,這些公參民學校能留下來,其實是經過層層篩選的,包括現在,有一個算一個基本都是區內的優質學校。
2、現實的需要
無論怎么變,無論其他公辦怎么發展,一個區各學段都需要至少有一所強校去打擂臺,比如對外宣傳、承擔指標、留存生源。
哪些學校有潛力呢?是舉全區之力,重新發展一所公辦還是去扶植公辦?顯然轉公的公參民更適合。至少,區內不會削弱對轉公的公參民的支持。有支持就比其他公辦有優勢。
最后,至少這兩年而言,如果是采用搖號入學,還是可以去搖號的。如果是在提問者設定的搖號入學的前提下,這些公參民搖號的難度不一定會下降,一是轉公后免交學費,二是,即便辦學水準下降,也是要3年后或者2年后才會完全顯現。第一屆全面搖號的學生中考成績出爐,有一個明確的數據之后,家長才能知道學校成績是好還是不好。
8
那是不是可以公參民搖一次,
民辦搖一次,可以搖兩次了
不一定,要分情況。
如果是轉公,可能是對口入學,可能是搖號入學,轉公后搖號入學,按照目前的政策,范圍內的家長是可以參與公辦搖號和民辦搖號的。
比如,2021年,江岸區的二初、七一初、六初拿出部分學位(60個),全區畢業生都可以搖號(7.4),7.15的時候,還可以參加公參民的搖號。
搖兩次的前提,一是基于目前的搖號政策,二是公參民轉公且通過搖號入學而不是單校劃片。
9
招生人數會大幅下降嗎?
還是維持原有招生人數?
參考第4問。大概率是維持原有的人數。
10
小升初戶籍與學籍不在一個區
搖號劃片區?還是只能搖全市錄取的一種學校?
公參民針對區內應屆畢業生搖號,也就是學籍在區內的學生進行搖號。戶籍與學籍不在一個區,這種是空戶、搭戶、黑戶,還是您這邊有其他的情況?這方面不是特別清楚,還是要問下當地的教育局更保險。
11
對口初中太差,小學沒有擇校,
中學有沒有可能擇公辦?
有。但是具體操作要家長各顯神通,現在擇校的難度比較大,家長要謹慎。
另外,義務教育學段小升初和幼升小都可以擇校,沒有說只能擇校一次。只是說只要有一次擇校無論是小升初還是幼升小,即便最后轉回去了也算是擇校。按照目前的政策,只要發生擇校中考就不能享受分配生政策。
此外,有些區也會要求擇校時,學生要求簽訂放棄對口初中的協議,也就是擇校后學生也不能上擇校后對口的初中,當然這種要分區甚至分學校討論。
讀民辦不算是擇校。
你覺得今年的民辦還值得搖號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來探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