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則短視頻,是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郭繼承對自己的學生發表的真誠告白。他非常感慨地說:“我看見你們就知道國運要來了。”
郭繼承何以在課堂上表白自己的學生呢?
讓我們看一看他是怎么說的吧。
他說,“我看見你們就知道國運要來了。你們不理解這句話,我在政法大學教書21年,曾經的時候,很多年輕人,一來到政法大學,就向往歐美的自由,對中國社會非常抵觸。再加上某些老師也是陰陽怪氣,說一些風涼話。”
他非常誠懇地說,“同學們,我們社會有問題,天底下哪個社會沒有問題啊?有問題,我們分析它,解決它,改正它就對了。少陰陽怪氣,少發牢騷。那沒有價值,有道理吧?朋友們,(我們要)做建設者,做改革者,做推動者。”
這番話后,他又開始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給大家報告,我以前活得很憋屈,我也很孤獨。我來到政法大學二十多年,始終是這個樣子,很難得到呼應。從2000年之后,新千年出生的孩子考進大學,我忽然發現,天變了。根正苗紅。不是從你們這一屆開始,有三屆了,根正苗紅。一下子發現不一樣了。”
為什么不一樣了?
郭繼承最后強調:“(你們)骨子里邊不崇拜歐美,絕對不是說,歐美就是天,就跪下來,不是。(你們)對自己的國家有認同感。
我就發現,春天要來了,國運要來了,你們這代人起來了。”
看了這條短視頻,我們這些“50后”感觸非常深。因為,郭教授所言,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現實。這段視頻不長,內容不多,但包含的含量卻非常大。
第一,郭教授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誠表白,而不是說大話,講大道理。這樣的真誠教育效果非常好。
作為一名著名的教授,能夠如此與學生坦誠交心,這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最有效果的傳播,最生動的引導,也是最吸引人的講課方式。我們的學校,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就是需要這樣的課堂,這樣的傳播,才能真正起到靈魂啟迪的作用。
第二,長期以來,我們教育過于注重知識的學習,忽略情操的養成,特別是大學,一度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搞所謂的西式“個性解放”,完全放棄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傳播,導致部分學生甚至教師,盲目崇拜歐美,盲目自貶,甚至失去了尊嚴,產生了一批崇洋媚外者,導致出國熱潮,大批人才流失。這既是國家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第三,我們的教育如何給下一代樹立正確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應該成為中國教育的題中之義。
造成這種崇洋媚外的現象,產生一批失去國格的“洋奴才”,是有一定的客觀原因,那就是當時的國家非常落后、貧窮,與西方發達國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但是,正因如此,我們的國家才需要大家努力奮斗,改變落后的面貌。正所謂“狗不嫌家貧”,“人窮志不短”,“窮則思變”。
怎樣把這些思想輸入到國人的頭腦里?只能通過教育。教育不能缺位。可是,遺憾的是,有相當一段時間,我們的教育在這方面沒有擔起自己的使命,甚至做了反向推動。這就是郭教授所說的“活得非常憋屈”,“沒有呼應”。
這種憋屈,是“獨醒者”的痛苦。
第四,發展是硬道理,在這里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我們要從“人窮志不短”,發展到“國富民強”。
郭教授為什么看到如今的年輕人,就感覺到國運來了,春天來了?因為,今天的中國已經崛起,已經從站起來,走向了富起來,正在走向強起來。客觀環境的變化,導致這個時代出生的孩子,對國家有認同感,有自豪感,不再崇拜歐美。
我們雖然教育一下代“人窮志不短”,但不得不承認,國家的貧窮落后,確實讓世人看不起,確實讓中國人抬不起頭,你再有志氣,也無法阻擋外人對中國人鄙視的眼光。
要讓中國人的頭抬起來,只有一條路,就是讓中國人活得幸福,讓中國富裕而強大。這是無法改變的規律。
什么大道理都不如“發展”,這才是硬道理。
我們倡導“人窮志不短”,是我們在精神層面上對國人的要求和希望,但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人窮”上,時間長了,“志短”勢成必然。
因為,我們發展的目標,就是要改變“人窮”,就是要“國富民強”。否則,我們所謂的制度優越性在哪里?我們的美好理想如何兌現?
因此,今天的年輕人更愛國,是因為我們的國值得他們愛。
正在舉辦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已經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富裕、先進、發達、自信的中國,也展示了驕傲、自豪的中國人。
我們的國運真的來了,我們的春天真的來了。
而當前科技競爭的背后就是人才的競爭,面對當前人才的嚴重缺失,我們未來的人才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一定要加強對孩子的啟蒙學習教育。
其實我們泱泱大國,真的不缺有理科天賦的孩子,但我們缺的是“激發孩子理科興趣,培養人才的教育方式”
現在很多人越來越重視英語這一科,都是因為它是主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這個外來學科上面,從而忽視了數理化的學習。但是在我國真正建設人才是需要學好數理化的。
從小到大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越來越多的地方高考開始推行“3+1+2模式”,數理化學科將會越來越重要。如現在很多比較好的大學專業,大多數需要數理化的知識。而且從小培養孩子的理科思維,可以拉開和同齡人的差距。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文章末尾為各位家長分享一本好書,都別錯過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話來說:
想要讓孩子學好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數學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來,這就需要父母在輔導孩子數學題的過程中,陪孩子多讀一些數學方面的書籍,玩一些數學游戲。
然而,攀登數學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感到很驚訝。你還能像這樣學數學?”
楊振寧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能夠認可的數學老師劉薰宇是不會錯的。
劉薰宇又是誰?
劉薰宇與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相比,并不出名,因為他的精力主要在數學教學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中。
劉薰宇一生寫過很多數學方面的書,最有名的便是這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里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級的娃,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同時把這書拿給孩子看,平時孩子也補習數學,有時候覺得上補習班有點枯燥。可孩子看這本書,卻覺得很有意思,而且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
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還不覺得累!家長: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對于劉薰宇先生編著的這套經典數學科普圖書,家長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家長表示“這套叢書總體上有一種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感覺,語言特別有說服力”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了。
這套經典數學叢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蘊藏起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讓學生們愛上學數學,許多家長表示《數學三書》是難得的好書,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