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對教育從認知到實踐都存在一種系統性的偏差,這個偏差就是我們把教育等同于知識,并局限在知識上。”
教育有它的特點,這個特點中隱含了我們的長處。
首先,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很大,這個投入不僅是金錢、資源的投入,也包括學生、教師時間的投入。這是由我們的文化傳統,由我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所決定的。
其次,教師對知識點的傳授、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僅量多,而且面廣,所以中國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呈現“均值高”的特點。
在了解中國教育長處的基礎上來反思教育存在的問題,可能更有意義。
我認為,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對教育從認知到實踐都存在一種系統性的偏差,這個偏差就是我們把教育等同于知識,并局限在知識上。
教師傳授知識是本職工作,學生學習知識是分內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識,所以知識就幾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內容。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深入人心,但是,創新人才的教育僅僅靠知識積累就可以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必須超越知識。這是我對創新人才教育的一個核心想法,也是我們提出教育改革建議的出發點。
愛因斯坦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后首次到美國訪問,有記者問他聲音的速度是多少,愛因斯坦拒絕回答,他說,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書中查到答案。
接著,他說了那句特別有名的話:“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于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在今天,很多的知識可以上網查到。在未來,可能有更多的知識機器會幫你查到。所以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在當前和未來更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過機器進行深度學習來工作,而這種學習過程就是大量地識別和記憶已有的知識積累。這樣的話,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過死記硬背、大量做題而掌握知識的人腦。而死記硬背、大量做題正是我們目前培養學生的通常做法。
不久前,人工智能機器人參加了高考數學考試。報道說有兩臺機器人,得分分別是134分和105分(滿分150分)。而這還只是個開始……
所以,經濟發展需要“創新驅動”,人工智能發展勢頭強勁,這些都讓我們認識到對現有教育體制和方法進行改革的迫切性。
你認為呢?
中國教師報| 來源
中國網教育頻道|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