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考的時候有幾個專業是學生們報考的冷門,比如歷史學專業,即使是在北大這樣一等一的學府,招收的名額極少,而且專業發展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并不很受歡迎。
另外還有很多專業,比如說農學,在家長們的眼中,這個大學的專業學習和種地是分不開的,所以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農學專業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偏見。
不過只有報考這個專業的學生,自己親身經歷之后才明白,其實有很多的樂趣在等待學生們去挖掘,畢業以后的發展也不是單一的,同樣會擁有很多選擇。
大學生畢業回家種藍莓,把自己種成了“村寵”
大學生小周,之前就讀于云南農業大學,在大學期間學習了農學相關的專業,是一個妥妥的95后,別以后他沒有跟從大部分同學的選擇留在城市,而是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當地的人都以農業種植為生,小周選擇了將自己在大學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家鄉的農業種植上。他加入了當地的一家農產品種植研發企業,進一步學習到了現代化的農業種植技術,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對家鄉的農田產生了新的想法,于是種藍莓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中。
在一開始,他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很多鄉親保持反對的態度,因為之前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在土地上搞新型種植,結果都以失敗告終,而且把鄉親們的農田弄得亂七八糟。
上大學的時候,老師教導過學生們,要正確看待自己的專業發展,有關于農業學習的知識,并不是單單與土地打交道,那些藏在書籍里的科學知識,以及無數人的努力研究出來的科研成果,都是能為祖國的鄉村事業做出貢獻的。
如今和小周一樣,還有另外三名大學生,他們構成了四人組合團隊,共同管理著家鄉的藍莓種植產業,而小周也把自己種成了名副其實的“村寵”。
大家一開始對于大學生有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刻板印象,但是沒想到,這些出身農學專業的大學生們,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一面,鄉親們對小周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因為一句話引來爭議,大學生回鄉發展,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理解
在小周介紹自己與同學之間成果的視頻最后,一位老大爺說的一句話,卻引來了網友們的爭議,原來是因為他們看小周這樣的大學生比較優秀,所以想把女兒嫁給這樣的人才。
于是有人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大學生展現出優秀的一面,然后就要把女兒嫁給他們,這樣屬實不妥,而更多人對大學生畢業以后回鄉發展也有了很多的不理解。
農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中就是不走尋常路的,他們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面學習課本知識,而是要親身投入到實驗田和實驗室的研究之中,別人畢業論文查閱一些文獻,根據積累的材料寫出來就可以。
但是農學生的論文卻需要有研究數據的支撐,考公務員是大部分學生選擇的道路,進入到地方的農業管理部門是學生以及家長公認的正途。
而回村創業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既要有知識的支撐,也得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而且成功率不高,所以很多人存在不理解也很正常。
農學生有多條發展途徑,做對選擇很重要
農學生畢業以后的發展途徑,其實是需要依靠自己的選擇決定的,比如有進入農業部門愿望的同學,可以在校期間就準備進行相應的考試,畢業以后拿到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也不錯。
在某一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礎,想要進行更多的拓展,這樣的學生可以選擇進行創業,回到家鄉是不錯的選擇,但前提是要在大學期間為自己攢足專業知識,而且要對本專業的學習具有遠大的目光。
具有堅定的信心還不夠,大學生們還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發揮自身專業性的同時,還要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遇到困難想辦法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