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辦學之初就在不斷思考這個問題,或許可以換成一種更熟悉的表述,“孩子們,你們的夢想是什么?”
絕大多數人可能也只是一位普通的、有自己生活的人,而非領域專家或大腕。那么有沒有可能成為自己生活的專家,或者說每個人其實也都值得成為自己生活的專家。
這是當年美麗小學的兩個二年級孩子,與城里邊同齡人相比,他們有自己特殊性、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等等。但在美麗小學團隊眼中,他們同樣是可愛的、普通的、有自己特點的,有時候調皮,有時候很認真的孩子。不妨與城市的孩子般普通對待,而這種普通,有的時候更為彌足珍貴。
▲ 美麗小學兩個二年級孩子
比如,當談到孩子需要講衛生,常洗澡常換洗時,會有聲音跳出:“在農村沒有這么多講究”,我們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因為都是普通的孩子,不應該有農村和城市之別,農村孩子值得被更好地對待!
美麗小學辦學之初先從最基礎的著手,為這些普通的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安全有尊嚴的成長環境。
健康安全是每一個學校的根本,美麗小學也同樣重視。此外美麗小學還特別強調——尊嚴,從細節處給予孩子有尊嚴的環境。舉個例子,美麗小學前身興隆完小的衛生間沒有設置密閉的隔間和隔板,但是美小團隊認為,農村的孩子有權利保護自己的隱私,學校也需要保護他們的隱私。
其次,在開展學習上,一方面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素材結合到課程教學中。另一方面,學習無處不在,將生活的場景跟學習緊密結合。如直接帶著孩子去到附近的超市學習營養,并實地為自己和同伴搭配健康的三餐菜譜。
▲ 超市學“營養”
另一個例子,2017 年秋,三名老師自發嘗試圍繞同一主題進行跨學科授課。這門課程并沒有固定的大綱,而是隨著生活逐漸生發。比如在某一堂課上,老師們拋出問題:“你想怎么改造校園?”五年級同學表示想在籃球場旁建一堵小墻。于是,隨后一個月的統整課便以“墻”為主題進行師生共學。
燒了一周多,最后大概燒制出兩三塊磚。按照這個進度,砌墻是遙遙無期。后來老師找到校長提議購買磚塊。聽起來是燒磚失敗了,但失敗并不重要,重要是過程。這個過程來自于生活,最后也運用回生活,這正是美小團隊期待的生活家的樣子。
美小團隊心目中的”美麗生活家”分為三個方面:一方面,給自己創造一個美麗的生活;第二,給他人的生活帶來一些美麗;第三,是一種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美麗生活家”創設一個更美麗的環境條件,讓這個環境來促生更多的美麗。
美小團隊以成長點的形式來落地“美麗生活家”的愿景。
▲ “美麗生活家”成長點
7 個成長點中大多是每個學校都十分重視的素養,但這是美麗小學整個團隊花了長時間,基于學校情況與多年的實踐思考而梳理產生,因此它對于美小團隊是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有意思”和“x”。難以解釋“有意思”是什么,但這難以表達本身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兒。第二個有意思的地方是“x”,因為“x”代表著未知。每一個孩子、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點,美小團隊希望將留出的空白讓渡給班級、孩子,為自己賦予定義。
在原有基礎上,以更多元的形式開展學習。從生活中學習,將所學應用于生活,一切均圍繞成長點。學校設置了班級自主時段:每日的“留白”和每周的“ X Time”,甚至在整個學期維度上都有可自定義的時間段。比如每日留白的時間,各個班可根據需要選擇活動。可以打掃衛生、訂正作業等普通常規的事項,因為這可能是班級當時最需要的,但也可以是做突然想做的、更加有意思的事情。
此外美麗小學開設了名為“生活家”的校本課程,涉及有關真實生活的多個主題,如:性教育、煙酒課程、防欺凌、網絡安全、普法等。其中,一個重要版塊是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這也是近年來全球教育界越來越關注的領域,只在鄉村還沒有明顯動作。美小團隊希望能探索出適合本土孩子的SEL教學模式及方案。
所有的校園的環境都是學習的場所。營造環境,就可能促成交流;產生了互動,就可能連接關系,而教育也便擁有了更多可能性。去年一位老師在黑板上留言:“上周剛剪了頭發覺得剪得挺難看的,你能幫幫忙嗎?“,孩子們紛紛寫答案,“等頭發長長”、“我可以抱抱你”、“戴假發“……最近一個多月因為老師忙碌,黑板被閑置,但這不是需要擔心和介意的事情,因為這個黑板最有價值的地方,是體現在這是自然而然被老師和學生用起來的。
▲ 學校的小黑板,也是師生互動的小平臺
美麗小學有一個“宿舍之夜”的固定活動。開始是一天周四的晚上村子突然停電導致無法晚自習,便提前孩子的休息時間。可在學生洗漱即將睡眠時卻突然恢復供電,學生情緒興奮,無法入睡。老師們決定做一個臨時的宿舍之夜,即可在宿舍里自由活動,這卻意料之外取得令人驚喜的效果。于是每周四的“宿舍之夜”便固定至今。
再次,“美麗生活家”是能為別人帶來美麗,因此學校希望孩子們可以更主動走出學校,走進社區里邊,自己嘗試一些事情。美麗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中,二到六年級的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出教室,系統性地走進村莊,進行項目式的學習。這必然會引導孩子進一步去了解自己的社區,了解自己所處的、甚至更大的世界,去關心周邊的生活,并且試圖將環境和生活變得更美麗。
▲ 五年級:興隆村美麗旅游公司
同學們通過實地采訪、調研、統計,為興隆村繪制地圖,制作導覽手冊。但今天的鄉村學校,如果要更多地走向現代,那么首先就必須擴大學校的自主權。
原則至少可以分為三大方面:一是理念,圍繞“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的核心理念;二是關系,圍繞理念構建相應的關系;三是持續迭代的優化。美麗小學是圍繞著理念設立成長愿景、構建校園環境、開展基于生活的學習。關系層面以人為本,把每個孩子當作普通的孩子給予尊重,并且建立更積極的關系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等。迭代上,美麗小學不斷新的嘗試,不斷反思,并將“美麗生活家”的對象拓展到每位老師。比如試圖營造人性化的空間,讓老師的生活美麗一點;在能力范圍內不斷精簡行政事務;開展團建組織日常運動等。其實并無太多新奇之處,可當所有的事情真正的用心去做的時候,并且堅持去做,效果便慢慢誕生出來。
若將一所學校視為一個生命體,則其中也蘊含著若干關鍵要素,如 DNA 一般,不但決定著學校形態和特質,還同樣會復制和變異,并隨著學校相關人員的流動,不斷進行傳播和演變,影響著所在社區系統乃至更大的母系統。美小團隊致力于探索構建一所美麗村小的原則,進而提煉出能促生美麗生活的美麗 DNA。將學校打造成社區文化中心,推動美麗 DNA 的傳播和演變——它們將以人為載體,在村落深度扎根,也飄向更遠的地方。
美麗小學做了很多的活動來邀請家長,甚至邀請村民來到學校,而隨著活動逐漸增多,大家習以為常的同時,不僅是參與學校活動,更會參與到活動的設計和執行中。
學校里的孩子們是鄉村未來的建設者,學校一方面在影響著當下村落的核心建設者,同時也在牽掛著未來建設者。他們或許會留在村子,或許會走向遠方,但他們會帶著美麗DNA不斷地影響身邊的環境。前段時間,美小團隊邀請了一位畢業了 5 屆的校友正在讀初三的孩子回到學校,作為熟悉的哥哥給學弟學妹分享吸煙的危害(這位哥哥真的進入初中正在吸煙)。因為跟學校保持良好關系,他很愿意分享自己親身的體驗。美麗小學鼓勵讓孩子們從讀書期間就參與學校的建設。
學校、老師、學生、社區彼此之間都在互相影響。美麗小學一方面引導孩子們、老師們成長為”美麗生活家”,而老師和孩子們也反向影響著各學校,三方共同又影響著社區,并也為社區所影響。就像浪潮一般,浪潮推動著浪花,但浪花本身在形成著浪潮,促生著新的可能。這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也是一個美麗的循環。
※ 本文根據王珂校長 “向陽花開——現代鄉村學校培育計劃” 2022 年 3 月 22 日線上研修直播課程整理,來源:21世紀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