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了學習的苦,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在華中農業大學讀大一的徐欣妍,仍然記得在十九中讀書時,數學老師王麗常說的這句話,到大學也不忘保持自律自學的習慣。
“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只要你好好努力,最后結果也一定好的!”考上中國地質大學,吳友恒覺得這背后離不開班主任余潔老師的教導與鼓勵。
在武漢大學就讀應用數學專業的付求樂,回憶起高三,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年高三(8)班熱火朝天的學習氛圍,班主任魯剛老師的督促,同學間不甘落后的拼勁兒,都讓他朝著更高的目標奔跑,所幸收獲了滿意的答卷。
從一所中學出發,走向武大、華科、理工大、華中農大等各大名校的學生們,再談起自己的母校——武漢市第十九中學,有班主任經典的“語錄”,有老師們上課的風采,有同學間友愛的故事……聽著同學們侃侃而談的難忘記憶,讓小編不禁對這所學校充滿好奇。
一所顏值與內涵并存的學校
創辦于1912年的武漢市第十九中學,歷經百年發展,自有其引以為傲的深厚底蘊。升級換新顏后更是顏值與內涵并存!
一踏進學校大門,以紅、白色為基調的教學大樓在藍天白云的陪襯下,顯得大氣莊重又不失活潑!
▲校園環境
最讓小編驚喜的,是學校的課室!
新校區的各種功能課室,設備可謂都是頂級配置,能夠滿足學生各種興趣愛好的發展需求。
▲現代化課室
▲理化生操作教室
▲圖書室
硬件沒得說,軟實力怎么樣?學生們在學校吃得好嗎?課余生活夠豐富嗎?來到食堂和活動教室一看,小編覺得自己的擔心有點多余。
▲學生在食堂就餐
▲團體活動室
高中三年,細算起來孩子們呆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都久,為什么不選個環境舒適,各種硬件高大上的公辦名校呢?
名師匯聚,為實現高考目標積聚能量
硬件條件優秀,細節也夠到位!但是作為家長,最在意的,還是學校的師資、教學情況。
校園里處處透露著濃濃的學術氣息,小編想,一定和深耕在這片教育沃土上的老師們有關。近幾年,學校先后培養出省特級教師4人,市學科帶頭人9人,市優秀青年教師15人,區首席教師5人,區學科帶頭人38人,區優秀青年教師35人,區級以上骨干教師人數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