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師愛
文 / 潘艷林
“唐老師,您慢點走啊,有空常來學校轉轉!”
秋風蕭瑟,望著老師那微駝的身軀,我彎腰輕輕地拾起飄落在我身邊的一片楓葉,捧在手中細細端詳,那清晰的脈絡就像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交織著我遠去的記憶,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當年的讀書時代……
“哎呦,我挑不動了,我得歇會兒。”上學路上的我,正倚靠在路旁的大楓樹下喘著粗氣。
或許你會疑惑,甚至會猜測,讀書挑東西?是勤工儉學嗎?其實不然,作為土生土長的“山里人”,那時候讀書環境和條件極差,由于是集中聯片辦學,又是寄宿制,每個星期天的下午,五、六年級的每個學生就要用一根扁擔挑一個“挑兒”去上學,“挑兒”的一頭挑著柴,另一頭挑著米、咸菜和書包,“挑兒”的兩頭就是我們一個星期的口糧,這是那個年代寄宿生的標配。雖是到了八十年代,但我們小山村還沒通公路,每次上學,都要挑著“挑兒”走十幾里的山路。等到達學校時,一個個都累得精疲力盡……盡管交通條件差,經濟條件差,學習條件差,物資匱乏,但我很幸運,在學校這里遇到了一位影響我一生的好校長、好老師——唐艷梅。
唐老師的家就在我們學校旁邊的灣子里,每天放學后,家在學校附近的學生都回家了,我們山上的學生就在校住宿。初開學時,大家都想家,也不適應在校住宿生活,更不用說如此簡陋的住宿條件了。每天放學后,看著其他同學回家,我們住宿的孩子個挨個的趴在圍墻上,望著自己家的方向潸然淚下,說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一點也不為過。唐老師看到這種情況后,就把我們組織起來,圍坐在一起烤著蔸子火,還給我們講故事,講學習的方式方法……就這樣,她帶著我們熬過了最煎熬的在校住宿生活,這也是我們離家住校后,第一次感受到了母親般無微不至的細心呵護,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那時候,吃飯也是個大問題,餓肚子的情況時有發生,每到這時候,我們就勒緊褲腰帶,興許只有這樣,肚子里的空餓感才會稍微好一點,所以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肚子填飽。那個年代教師工資低,有的老師連自己的家都顧不上,但唐老師卻總是把她家種的南瓜、紅薯拿到學校來,讓廚房的工友放在蒸飯桶里蒸熟,還特意叮囑要讓我們山上來的孩子多吃點,就怕我們餓肚子。
那時候我們家里條件都比較差,穿的衣服也是補丁連著補丁,很多同學玩耍時稍一用力,就會把屁股后面的補丁扯開了,補丁就像一個大蒲扇,走一下扇一下,那真是“走路生風”呀!唐老師每當看到這種情況,總是笑瞇瞇地說:“你娃兒怎么搞的?又把褲子扯開了!快鉆到被窩里把褲子脫下來,我拿回家縫一下。”
記不清老師給我們縫了多少次衣服,帶著我們烤了多少次“兜子火”,接濟了我們多少吃的……我想也許是年份久了吧,亦或是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至今,每當我烤起“兜子火”、吃紅薯、買衣服的時候,想起唐老師來,心里總是暖暖的……
她,在我們學生的心目中,不僅僅是老師,更是一位母親。也正因為她的的言傳身教,在我高中畢業后,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三尺講臺,也把她當年對我們的愛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我的學生……
“潘校長,怎么站這兒發呆呢?”
我打了一個機靈,微笑著回答道:“沒事,想起了過去的一些事。”
我再次凝視著楓葉上那些莫名的紋絡,心里默默地想:“傳承這份愛,傳遞這份溫情,應該是對唐老師最好的報答!”
作者簡介:
潘艷林,白廟河鎮肖家坳小學老師,喜歡游山玩水戶外活動。讓生活更精彩,人只有在打拼中拼搏,在拼搏中歷練,在歷練中成長,在成長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