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4日,由騰訊公益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支持,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下稱“聯勸公益”)主辦的捐贈圈研究報告發布會暨第二屆美好捐贈圈大會在上海思南公館文學之家舉辦。以“捐贈圈是否會成為新興的潮流捐贈方式?”為主題,發布會分享海內外聲音,探索中國捐贈圈的美好未來。
(資料圖片)
捐贈圈研究報告發布會在思南公館文學之家召開
捐贈圈(Giving Circle)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自發地匯聚資金,共同決定如何將善款資助給哪個慈善組織或公益項目。發布會上,聯勸公益副秘書長張波娜作為《運用捐贈圈激發公眾慈善參與的中國模式研究》(下稱“報告”)項目組核心成員分享了捐贈圈模式在中國實踐的歷程和收獲。
聯勸公益副秘書長張波娜介紹報告發現并展示紙質報告
報告通過半結構訪談、在線問卷調研及在檔歷史數據來收集定量和定性數據。半結構訪談9個捐贈圈,收集有效發起人及成員問卷305份,此外問卷調研的受資助公益組織24家,半結構化訪談2家。
研究發現,中國捐贈圈成員的主要特征為年齡在32-52歲、擁有良好教育背景、良好收入、有共同興趣愛好、以女性為主。發起人設立捐贈圈的主要動因是“一起捐,一起回饋社會,沒有特定資助需求的共同捐贈“。而捐贈圈成員加入的原因,有來自外部的影響,更主要是成員內在驅動,根源是對發起人或成員的信任。捐贈圈的組織類型主要是圍繞核心團體或個人的松散網絡,所以在決策上通過管委會或者核心個人進行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區別于一般公益捐贈,捐贈圈成員的捐贈活動不僅僅捐錢,同時還捐時間、捐資源。捐贈圈的資助領域主要集中在教育領域,資助對象主要為兒童。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賈西津教授指出,區別于國際捐贈圈社區重構的發展背景和聚焦于傳統領域,中國捐贈圈是信任公益而非新公益,以信任為基礎加入捐贈圈的比例非常高。同時伴隨著參與式公益的出現,捐贈圈成員積極地呼朋喚友共同參與捐贈,產生公益漣漪效應。
捐贈圈圈主和成員在現場分享交流
捐贈圈允許用自己的方式親身參與到公益當中,這種新捐贈方式著實具有吸引力。全球的捐贈圈從1995年的50個增長到2020年的2000余個,呈現蓬勃之勢。在中國,從零星的捐贈圈到近幾年在聯勸公益系統下幾十個捐贈圈的萌芽,同樣展現了勃勃生機。
比起一個人孤獨地做公益,眾人共同給予要幸福得多,事實上也更有效。捐贈圈提升了參與者的公益認知、公益行為的可持續性和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度。捐贈圈也為公益組織自身長期發展提供較大幫助。捐贈圈與慈善組織協同發展,對構建公益生態產生積極作用。
關鍵詞: 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