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重慶市萬州區同鑫農業園的業番茄工廠,一排排軌道式栽培的番茄苗種在紙包的基質內,藤蔓被牽引在紅色的線繩上,不斷向上生長。通過這種方式栽培的番茄,一年能采摘近9個月,實現了“超長待機”。今年59歲的同鑫農業園的負責人盧長坤,因25年前的一次扶貧經歷深受觸動,便致力于打造現代農業的新樣板,從規模經營到智慧農業再到數字園區,他一直履行著“新農人”的身份職責,在興農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著、前行著……(據重慶日報)
所謂“新農人”,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城市的農業從業人員。當下,全國各地都和重慶一樣,一批批“新農人”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他們之中,不乏海歸回國、城市青年下鄉或鄉村進城求學然后再回鄉的高學歷人士,也有在城市經營工業商業成功的返鄉老板,還有進城務工或在外參軍轉業回鄉的草根青年。他們通過承包或者其他方式,獲得擁有使用權的土地,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養殖、種植的創業,并通過團隊的智慧進行管理,進行科學化、系統化的生產創業活動。
這些“新農人”植根于農村、創業于農村、成功于農村,無疑為傳統農業的轉型注入了新元素與新動能,加快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步伐,已成為引領新農民、發展新農村、托起新農業的一支生力軍。不過,從全國來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進程中,“新農人”的缺口還是很大。因此,各地要采取多種措施、多種手段培養更多的有知識、有能力、有追求的“新農人”。
一是要根據當地發展實際和產業特色、發展規劃,出臺相應的“新農人”引進政策和人才使用機制,以優良創業環境和遠大發展前景吸引有想法的年輕人及高層次電商人才返鄉創業和回鄉就業,并在生產用地、資金貸款、稅收繳納、發展空間、創新平臺等方面予以支持,真正為“新農人”發揮聰明才智、致力創業創新創造有利條件,從而解除他們以農為業、以農為樂、以農為傲、以農為生的后顧之憂。
二是要根據廣大農民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種植特長,建立完善規范化、常態化、專業化的培訓機制,適時、及時地邀請專業院校的專家學者對農民開展因人施教地知識和技能培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人”。尤其要針對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在農業生產中被頻繁應用的特點,組織專業性培訓,使“新農人”能夠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節拍,把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運用到實際農業生產活動中。
三是要根據當地“新農人”存在缺口的實際,鼓勵現有的“新農人”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認真研判投入產出、供需關系、市場占有等綜合因素的基礎,精準選擇有基礎、有前景、有市場的地方特色產業,并主動和小農戶生產經營者結對子、交朋友,以傳幫帶、手把手的形式向他們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經營理念、運作模式等知識,從而實現創富、守富、帶富、傳富的目的,使更多的農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新農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