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周五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12月我國貿易順差944.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全年貿易順差6,764.3億美元,外貿增量達到1.4萬億美元。
貿易數據顯示,全球疫情大流行期間,因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國對外貿易優勢盡顯,并一直延續至年底,在在質量提升方面,國際市場份額更高,新型業態發展更快,進出口結構更優。
此前,財聯社1月“C50風向指數”調查數據顯示,市場預估12月國內貿易出口額和進口額同比增速將雙雙放緩,但進口額降幅更為明顯;貿易順差有望擴大至780.8億美元。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李魁文表示,2021年我國進出口規模達到了6.05萬億美元,在2013年首次達到4萬億美元的8年后,年內跨過5萬億、6萬億美元兩大臺階,達到歷史高點。
他同時指出,2022年外貿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不均衡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國際需求復蘇勢頭放緩。疊加2021年外貿基數較高的因素,2022年外貿運行面臨一定的壓力。
出口為有歷史統計數據以來的月度最高值
數據顯示,12月我國出口3,405億美元,同比增長20.9%,為有歷史統計數據以來的月度最高值,全年累計同期增長29.9%。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財聯社表示,12月我國對美、歐及主要新興經濟體出口均保持高增長,也是貿易順差大增的主要原因。近期境外疫情蔓延對延續我國出口高增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另外在全球高通脹局面下,我國出口商品價格普遍上漲,也推高了出口額增速。
王青預計,今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將會持續減弱,這點最早在一季度就會有較為明顯的體現。預計財政政策將在年初發力,貨幣政策在突出定向扶持的同時,全面降準及政策性降息等政策都有望在年中前陸續推出。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進入一季度,預計出口增速會開始回落,國內疫情擾動生產和出口活動,美國消費者儲蓄持續下滑、節后大幅消費傾向不高,疊加2021年基數墊高。在去年下半年高基數影響,預計出口在今年下半年會加快回落。
東吳證券宏觀團隊對財聯社表示,我國2022年出口份額變化的關鍵在消費品和資本品出口。2021年非防疫物資出口中,資本品出口的增速一直保持穩定,有望成為2022年中國出口的主要支撐。
高新技術、資源類產品進口穩步增長
數據顯示,12月我國進口2,460.4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全年累計同期增長30.1%。分項觀察,近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穩步上升,年均增長14%,資源類產品進口有序擴大,金屬礦砂、原油、煤、天然氣等資源類產品進口年均增長18%。
王青認為,盡管去年1月進口增速基數大幅抬高21個百分點,但在當前國內穩增長力度增加、基建投資提速背景下,大宗商品進口需求有望擴大,1月進口額同比有望達到25%左右。
(記者 張曉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