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雷強
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在《財經》2022云端年會上表示,基礎研究在歷史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當中都發揮了先導的作用,基礎研究的重大理論突破引發了科學革命,推動了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白春禮表示,當前基礎研究的前沿不斷的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的趨勢和特征。對未知世界的科學探索,白春禮認為基礎研究有三個方面需要重點關注和準確把握:一是好奇心驅動的自由探索研究,要與目標任務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相結合;二是學科交叉成為基礎研究重大突破的方向;三是基礎研究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
白春禮指出,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與科技發達的國家尤其是跟美國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他舉例說到,“我國的SCI論文走在前面了,但是論文的引用率只有10次左右,低于世界論文的平均水平,平均水平是11.42。”
在研發投入方面。白春禮表示,2020年,我國研發投入達2.4萬億,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投入1467億,占整個投入的6%,而以前一直不到5%。但這6%主要是靠政府的財政經費投入,企業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2020年美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的28%,中國的企業研發支出則只占2.9%。
對此,白春禮認為加強基礎研究,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應從六大方面著手:一是鼓勵自由探索,產出原創性的成果,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二是高度重視數據積累對基礎研究的推動作用,超前布局相關科研數據采集工程;三是有效發揮企業在基礎研究中的作用;四是要進一步完善基礎研究績效評價體系,基礎研究是長期潛心鉆研的高級思維活動,往往具有周期長、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五是要緊緊圍繞著國家重大需求,優化組織模式,推進創新主體的協同合作;六是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
白春禮說:“加強基礎研究事關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性的問題,我們應持之以恒地加強基礎研究,努力產出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的原創成果,尤其是0到1的原創成果,同時要適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推動造就一大批有發展潛力、有創新思維、有全球視野,能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青年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