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北京商報記者從銀河航天獲悉,銀河航天靈犀03星堆疊壓緊分離機構在軌分離成功,柔性太陽翼已展開,在軌運行順利。據悉,這是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柔性太陽翼是什么?會給我國航空航天發展(000547)帶來哪些價值?北京商報記者就此對話了銀河航天專業總師楊巧龍。
超薄“翅膀”
(資料圖片)
銀河航天靈犀03星顛覆了傳統衛星設計思路和物理形態,采用平板式、開敞的構型,將所有單機設備直接平鋪外掛在衛星平板結構上,這樣可以大幅節約空間、充分利用火箭的運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更大程度減少體積,銀河航天靈犀03星使用了柔性太陽翼,這也是我國首顆采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此前我國只有在空間站上使用過這種技術。
楊巧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銀河航天靈犀03星采用的“柔性的翅膀”非常薄,單層柔性太陽板厚度僅1毫米左右,它可以像古代的“奏折”一樣折疊,裝在火箭里時為折疊狀態,主體厚度僅為不到5厘米;在軌工作時,“翅膀”拉開長度約9米,寬度超過2.5米。
據悉,柔性基板可以大幅壓縮太陽板的厚度,實現包絡小、重量輕、模塊化的優點,同時柔性太陽翼的技術復雜度要明顯高于剛性太陽翼。
能源之選
要想提高航天器的功能,能源保障首當其沖。
當前,衛星等航天器上的能源來源有三種:一是蓄電池,二是太陽能(000591),三是核發電。楊巧龍介紹,在早期對于航天器功能要求不高的階段,通過蓄電池提供能源足夠使用。“今天,航天器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壽命越來越長,也就需要更多的能源,以最高效的氫氧燃料為例,滿足2千瓦級別的衛星在軌工作三年需要燃料超過10噸,而2千瓦級衛星本身重量也就1噸左右。同樣,僅靠攜帶蓄電池更不能滿足用電需求。因此,在軌獲取能源最常用的方式是太陽能電池供電。”
早期使用體裝式太陽電池陣進行供能,隨著功率需求的不斷提升,太陽電池陣的面積需求遠超衛星星體表面面積,展開式太陽電池陣就成為必然選擇,也就是給航天器提供能源的“翅膀”。
據楊巧龍介紹,通常來說,“翅膀”貼有半導體硅電池片或砷化鎵電池片,可以把太陽光的光能轉換成電能,持續地為航天器提供充足的能源,面積越大,功率越高。在過去的60多年里,“翅膀”不斷地隨著需求牽引升級,當前,全球各大航天公司也紛紛開展“翅膀”的通用化和批產化工作,并加速各型柔性“翅膀”的研發。
楊巧龍認為,未來航天器的“翅膀”將不僅可以為航天器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還有望組成“空間太陽能電站”,為全球提供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解決方案,是人類能想象到的能源利用形式最優解之一,“未來星際旅行和太空家園建設不再遙遠”。
加速迭代
能源之外,加速衛星互聯網建設也是柔性太陽翼的重要價值之一。2020年4月,衛星互聯網作為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代表之一,首次被納入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的范疇,標志著衛星互聯網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工程。
根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7月17日報道,大視野研究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2022年,衛星互聯網市場的規模為82.3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225.7億美元。到這個十年末,全球衛星互聯網用戶數量將從2020年的4300萬增至1.1億。
此前,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和SpaceX帶頭創建了名為“星鏈”的高帶寬衛星互聯網服務。截至2023年5月,“星鏈”系統涵蓋了在近地軌道運行的4000多顆衛星并在全球擁有大約150萬用戶。資料顯示,盡管“星鏈”取得了成功,但它的市場份額僅為3.5%左右,預計未來的增長將由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家推動。
在我國,銀河航天作為我國首個商業航天及衛星互聯網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柔性太陽翼的應用則將進一步助其加速低軌衛星星座建設。
楊巧龍介紹,新型柔性太陽翼與平板堆疊式衛星完美契合,既滿足了平板堆疊的包絡需求,又讓衛星在更加輕巧的同時保證大功率輸出,更能大幅節約發射成本,提高衛星星座的組網效率,有助于加速衛星互聯網部署。“這種‘柔性翅膀’具有包絡小、重量輕、模塊化等特點,更易于收納,同樣質量下面積更大,可以吸收更多太陽能,適合衛星大批量堆疊發射,對加速衛星互聯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雖然柔性太陽翼技術更為復雜,且相對而言更為先進,但并非適合于所有航天器。因此,銀河航天也在積極開發各類剛性太陽翼產品,為小功率的衛星提供最優選擇。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冉黎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