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證券(000783)發布研究報告稱,回收動力電池具備環保及經濟價值,當前國內回收體系處于逐步規范完善的時期,回收技術成熟度正在提升。以電池再造為核心,構建多方合作生態將會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需求未來逐步放量,規范、技術領先、和整車廠深度合作、多地布局的企業將率先受益,布局動力電池回收的企業有:天奇股份(002009.SZ)、旺能環境(002034)(002034.SZ)、高能環境(603588)(603588.SH)、格林美(002340)(002340.SZ)等。
長江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回收風口將至:退役電池放量,回收兼具環保與經濟效益
新能源車快速增長,帶來動力電池裝車量的持續上升,2017-2021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CAGR為47.3%,動力電池裝機量CAGR為40.4%。在電動汽車市場快速增長帶動下,未來將有大量動力電池報廢。廢舊動力電池若未妥善處置將存在較大的環境風險,且使用再生型三元鋰電池包材料相較目前三元鋰電池碳排放量可降低19.7%,故回收存剛需性。我國鋰、鎳、鈷的儲量占全球儲量的比重低,回收動力電池中含有的鋰鎳鈷等,可有效緩解我國資源短缺問題。我國動力電池回收政策以2014年為開端,目前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回收蓄勢待發。
商業模式:明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多方協同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吸引多方龍頭布局。1)誰回收:國家政策明確采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汽車廠商因占有多種資源優勢作為電池回收的主體;
2)誰利用:目前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的參與方可以分為整車企業、電池及儲能企業、電池材料企業和第三方企業四類;
3)利用方式:考慮到容量衰減程度和經濟性,磷酸鐵鋰適合先梯次利用而后再生利用,三元電池適合直接再生利用;
4)趨勢:動力電池回收過程的復雜性決定了電池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是未來必然趨勢,整車廠、電池企業、第三方回收企業、電池材料企業將會構建多方合作的生態循環。
空間:回收利用存確定性,有望維持長周期高景氣度
市場空間快速增長,景氣度上行。1)三元電池:再生利用技術成熟經濟性高,將率先起量,該行預計2030年三元電池再生利用市場為274.3億元,10年CAGR為60.1%;
2)磷酸鐵鋰:該行假設梯次利用比例逐步提升,梯次利用3年之后的電池再進行再生利用,預計2030年梯次+再生利用市場為365億元,10年CAGR達67.3%。
格局:三大因素構建差異,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
在競爭格局方面,該行從渠道、資質、技術、產能四方面進行分析,認為和整車廠深度合作、多地布局、規范、技術領先企業,將會率先走出。1)渠道:目前網點布局主體為整車廠,吉利系和上汽系布局網點數量最多,占比分別為14.7%和14.4%;
2)資質:截至2021年,我國共有47家工信部白名單企業,雖然目前白名單并不具有強制排他性,非正規企業依然能夠在業內“橫行”,但列入公告的企業名單將作為相關政策支持的參考依據;
3)技術:再生利用技術成熟,頭部企業鋰、鈷、鎳、錳的回收率均超過90%,梯次利用處于研究初期,大規模應用仍存技術難度;
4)產能:目前行業內企業的產能遠超過電池報廢量,產能現主要用于處理粉料與3C廢電池、電池廠廢料,可暫時緩解產能過剩。
風險提示:動力電池退役規模不達預期;梯次利用開發進展不達預期。
本文來源于長江證券環保行業證券報告,分析師:徐科、任楠、賈少波,智通財經編輯:楊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