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爆款產品頻出的2020年,申萬菱信基金未能收獲一只爆款權益產品,這使得公司最新規模又較今年中期下滑一名。旗下多只產品的年內業績雖然表現不菲,但規模上卻令人失望,甚至有的還出現清盤警報聲。
爆款權益產品頻出的2020年,內地基金公司馬太效應愈發顯著,年內成功收獲爆款產品的公募基金普遍日子過得滋潤,而募集成績不理想的,則只能勒緊褲腰帶度日,這其中就包括總部位于上海的申萬菱信基金。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申萬菱信基金在內地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8位,相比中期排名后退一位。從公司新發產品情況看,年內惟一的爆款產品來自于債券領域,若從權益類陣營來看,剔除量化和偏債混基外,公司年內惟一新發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是申萬菱信醫藥先鋒,然而其最終募集金額僅有8.7982億元。“公司沒有權益爆款的主要原因還是缺乏領軍人物,雖然公司老的基金經理孫琳、俞誠今年都有新基金發行,但是就他們的影響力來說,暫時還達不到爆款基金的要求。”愛方財富總經理莊正表示。
同時,從公司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一方來看,《紅周刊(博客,微博)》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該公司目前的權益類基金經理約為12人,其中多數基金經理的資歷和業績回報較為平平,即便其中有短期業績較為出色者,也難以讓產品規模有效放大。當然,隨著原農銀匯理的明星基金經理付娟跳槽至申萬菱信,并出任申萬菱信新經濟基金經理后,她或許在明年的權益產品大戰中,能給公司帶來一定的驚喜。
多只權益類基金贏了業績卻輸了規模
從年內發行的新品來看,申萬菱信基金在2019年沒能發行成立一只主動權益類產品,2020年上半年同樣是一片空白,而今年年內“惟一”的主動權益類新品申萬菱信醫藥先鋒也是成立于11月16日,基金契約規定,重點投資在中國境內和香港上市的生物醫藥類公司。然而遺憾的是,在今年爆款產品發行頻出的大潮中,其最終募集份額僅有8.80億份。
就產品發行規模一般的背后原因看,除了與這只主題基金發行時醫藥板塊的市場熱度已經大幅降溫有關外,與在任基金經理也有一定關系。資料顯示,該產品的基金經理之一孫琳的從業時間雖然接近7年,但從其過往所管產品來看,似乎并非專注于醫藥領域,同時天天基金網的資料也顯示,其似乎也并非出身于醫藥的科班。同時,與孫琳配合管理的基金經理楊揚還是一位出道尚不滿1年的新人。在如是情況下,公司年內惟一的主動權益新品錯失爆款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
與此同時,從公司主動權益類基金存續產品來看,盡管今年基金市場規模得到了大幅增長,但公司產品規模卻始終沒有太大的起色。Wind資訊數據顯示,在公司目前的普通股基、靈活配置、偏股混基三類產品中,按照三季度末的份額看,僅有新動力(310328)、新能源汽車、盛利精選(310308)、創業板量化四只基金規模突破了10億份,而規模不到2億份的袖珍權益類基金則將近10只,尤其是競爭優勢和行業輪動兩只基金的規模排名基本墊底權益類。那么,是不是因為這些基金產品的業績不夠優秀才導致規模沒有起色呢?如果這樣武斷地定義,則顯然是有些片面的。
首先看公司規模“墊底”的主動權益類產品競爭優勢,其三季度末的規模為0.27億元,大約45%的收益水平在同類基金中位居中游。從基金目前情況看,雖然該產品原基金經理孫琳于7月中旬離任,接任其位置的是一位年內才出道的新人廖明兵,但廖明兵在接管后勇于創新,將老將孫琳二季度持有的中信證券(600030,股吧)、恒瑞醫藥(600276,股吧)、貴州茅臺(600519,股吧)等核心資產標的在三季度期間悉數放棄,取而代之的是龍蟠科技(603906,股吧)、鴻路鋼構(002541,股吧)等多只年內強勢股,從三季報前十大重倉市場表現看,除了億緯鋰能(300014,股吧)在三季度期間表現一般外,余者均獲得不菲的上漲,進而也使得產品凈值在三季度期間能夠上漲14%,明顯好于同期滬市上證指數表現。然而遺憾的是,或許是基金經理的知名度不高,即使有如此好的業績表現,也無法阻止清盤警報響起。
再以另一只規模墊底的申萬菱信行業輪動為例,其成立于2017年的9月底,在2018年迄今的年度同類基金業績排名中,該產品業績排名逐漸提升,從同類產品的后三分之一位置提升到同類產品的前三分之一位置。但是同樣遺憾的是,該產品的規模卻在逐年下臺階,從2017年末的6.54億元下滑到2020年半年末的0.95億元,產品規模大約縮水了85.47%。
《紅周刊》記者注意到,或許真正的問題是出在基金經理的頻繁變更上。數據顯示,雖然基金成立時間不長,但是申萬菱信行業輪動卻已經經歷了三位基金經理,目前的基金經理林博程是今年5月中旬才上任的,而前兩任基金經理的任職時間也不長,均未能經歷一個完整的牛熊周期就匆匆“下課”。如此情況下,要想培養起基民的用戶黏性基本希望不大。
莊正指出:“申萬菱信在權益領域里比較重視指數基金或者量化基金。目前公司開始重視主動量化基金的配置和發行,比如俞誠今年從被動量化的指數基金到今年管理主動量化。指數基金作為工具型產品,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大規模成本才可能下降,因此對發行不占優的中小型公募來說,主動量化是一個較好的出路。而通過指數基金的積累過渡到主動量化是有一定優勢的。”
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團隊問題浮現
公司指望老將付娟救場或有一定難度
其實,若深入分析申萬菱信權益類基金經理團隊情況可發現,旗下產品規模不佳或與其長期缺乏領軍人物有關。《紅周刊》記者統計發現,若不包括剛上任的付娟,公司此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包括孫琳、楊揚、徐遠航、任琳娜等在內有11人,單純從人數上看,對于一家中等規模的基金公司來說,這一人數并不算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多位基金經理是在近一兩年提拔上任的新兵,比如徐遠航的任職天數僅為143天,楊揚的任職天數僅為167天,廖明兵的任職天數僅為143天,周小波的任職天數為156天, 而夏祥全的任職天數甚至僅為43天。對于這些經驗欠缺且多數人士還單獨管理產品的新人來說,接下來的跨年戰役或許才是真正考驗他們功力的時刻。
當然,相比這些新秀,公司的一些經驗較為豐富的權益類基金經理在今年的牛市結構性行情中卻摔了個跟頭,例如管理著申萬菱信新經濟的林博程就是如此。天天基金網的數據顯示,目前他在基金經理崗位任職時間超過兩年半,但是該基金自2018年以來的同類產品排名中一直平平,年內的表現僅在987只同類基金中排在第742位。
究其原因,或許與基金經理換手率高且未能準確選中強勢股有關。從基金二季報和三季報中的十大重倉股變動來看,林博程在三季度期間大幅更換9只股票,僅留下三七互娛(002555,股吧)一只。然而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三七互娛所屬的網游概念板塊僅在“戰疫”早期短暫走紅后就銷聲匿跡了,迄今年內的股價漲幅僅在10%一線。
從基金經理此次調倉看,可謂失敗,被調出的億緯鋰能、立訊精密(002475,股吧)、寧德時代(300750,股吧)、隆基股份(601012,股吧)在近一段時間的光伏、新能源行情中均表現不俗,而新進的松井股份、完美世界(002624,股吧)、海信視像等在三季度期間的表現卻非常不佳,惟一值得肯定的只有新進的頭號重倉股龍蟠科技,三季度期間漲幅高達71%。或許是公司從多方面原因考慮,新加盟的老將付娟從9月21日起也出任了這只基金的基金經理,由兩人搭檔共同管理。
那么,在老將孫琳年內上陣帶貨效果不佳的前提下,昔日農銀匯理的明星基金經理付娟會給公司帶來權益產品爆款希望嗎?天天基金網顯示,付娟目前的累計任職時間超過孫琳,已經接近了8年半。在農銀匯理期間,付娟所管理的前兩只基金產品的任職回報均實現了翻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曾經農銀匯理的投資總監,她并沒有管理中大型基金的經驗,此前任職回報翻番的中小盤和消費主題的三季度末規模也不到10億元。同時,作為女性基金經理,記者發現其擅長的領域應該也主要集中在大消費之中,從老東家時代的基金重倉股來看,她似乎對科技、新能源等板塊的能力圈覆蓋有所欠缺。而身處爆款權益時代和結構性牛市行情中,如果基金經理擅長的領域相對單一,則勢必會制約產品的業績高度。畢竟付娟走紅的時期,二級市場的投資邏輯和監管環境與如今截然不同。
雖然如此,在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上海某券商的基金分析師對其還是出言肯定:“付娟的投資策略算是比較靈活的,在前瞻性布局上,自上而下地觀察邏輯、前瞻布局,然后從產業的中觀層面自下而上地發現機會。因此在付娟較長的管理過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階段性的行業切換。”
缺失貨真價實的科技主題
疑似沒有港股投資資格
Wind資訊數據顯示,如果將A/C兩類分開統計的話,目前申萬菱信基金的偏股混基、普通股票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三類產品合計約有20只,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公司缺乏對主題產品的全面統籌安排。
首先,公司的主題類產品數量和種類明顯缺失,除去消費增長和新能源汽車外,公司近期才補上了醫藥主題基金的缺口。但是,申萬菱信并沒有科技、滬港深、紅利主題等其他主題類的基金產品,特別是科技主題類產品的直接缺失成為公司之憾。從公司產品的投資目標來看, 記者發現申萬菱信智能驅動實際是最為接近科技主題的主動權益產品,契約中表示基金是重點投資于與新一輪科技進步和智能化相關的企業。
但是,從申萬菱信智能驅動的重倉股來看風格漂移明顯:今年一季度,除去立訊精密之外,其余九只重倉股均與產品的主題相距甚遠;在基金的二季報中,這種風格漂移的思路依然延續,五糧液(000858)、瀘州老窖(000568,股吧)、美的集團等核心資產類標的依然占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到了基金三季報,記者發現雖然科技股的比重有所提升,但十大重倉股中依然充斥著吉比特(603444,股吧)、完美世界、分眾傳煤、三七互娛、美的集團等非科技類的股票,數量占比仍達一半。
除去缺失貨真價實的科技主題外,申萬菱信實際上目前也沒有一只滬港深類的基金產品。不僅如此,更大的問題在于公司在重倉股區域覆蓋中,對于港股部分幾乎呈現出零覆蓋。根據《紅周刊》記者對上述三類主動權益類基金的不完全統計,在全部權益類基金三季報的十大重倉股中,記者沒有發現任何一只港股的身影,這與騰訊、美團幾乎成為行業標配的大趨勢有些格格不入。對此,記者聯系了該公司客服人士詢問是否公司具有港股投資資格,但對方表示也不清楚。“該公司很多權益產品存續時間較長,最初的基金契約中沒有規定要投資港股。”前述上海券商的基金分析師直言不諱。
綜合來看,在后分級時代,申萬菱信基金公司的創新能力略顯不足。同時,《紅周刊》記者發現,即便是現有的創新類品種,該公司的一眾量化產品在今年的業績比拼中已經漸漸掉隊。Wind資訊數據顯示,公司目前的權益量化產品包括了申萬菱信量化小盤、量化成長、量化驅動、創業板量化精選、量化對沖策略等,其中量化精選、量化對沖策略是10月底剛剛成立的產品,另外三只基金均在今年遭遇業績的滑鐵盧。其中,截至最新收盤,量化小盤的凈值增長率僅為28.88%,量化成長的凈值增長率約為33.50%,業績相對最好的量化驅動業績也不到50%。
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濟安金信基金分析師程穎指出:“中小型基金公司強于大型基金公司的地方,就在于產品設計上可以更為靈活,中小型基金公司應該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開發具有差異化特質的產品,在自己的能力邊界范圍內尋找合適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特色化發展路線,做精做強。”(記者 張桔)
關鍵詞: 主動權益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