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德清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出品的話劇《小鎮琴聲》將于1月27日-31日在國家話劇院劇場首輪演出5場。日前,在《小鎮琴聲》首演新聞發布會上,該劇主創人員匯聚一堂,暢談《小鎮琴聲》的創作過程。
該劇由李寶群、潘乃奇編劇,傅勇凡導演。劇作取材自浙江農民的真實故事,講述了一個極具個性的鄉村木匠帶領一群農民滿懷夢想白手起家造鋼琴,建成聞名國內外的鋼琴小鎮的勵志故事。展現了當代中國農民對人生夢想,對美好生活,對生命價值的動人追求。劇作著力寫人,表現和開拓人物內心世界,充滿時代感,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江南地域特色,寫實與寫意結合,融入了表現,詩化,象征等手法,富于現代戲劇的審美品質。
發布會上,浙江德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少華表示,德清縣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里飛速發展,德清人民以敢于領先之魄力、敢闖敢試之作為,爭當改革開放先行者,將鋼琴產業從無做到有,從有做到強。這不僅是德清人民的創業拼博史,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的一個縮影。
國家話劇院白雪峰副院長表示,我們處在一個用奮斗創造奇跡的改革年代,《小鎮琴聲》以小人物的創業史和心靈史書寫了這個偉大時代的傳奇。劇中塑造了敢想敢干、實現夢想的不一樣的農民形象,鮮活的人物和豐富的情感將劇情有機地串聯起來,彰顯出藝術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刻性。這種藝術上的真實與深刻,來源于創作者真實地觸摸到了現實生活的生命脈動。
“一群‘小螞蟻’般的鄉村小人物,夢想著像白鷺一樣飛翔。”
《小鎮琴聲》是繼《花心小丑》《長夜》之后,榮獲國家級獎項無數的著名編劇李寶群與國家話劇院的第三次合作。“從生活中打撈劇本”,是李寶群的創作理念。德清農民從無到有造鋼琴的故事,讓李寶群產生創作的沖動。李寶群說:“我們都是螞蟻,夢想著像白鷺一樣飛翔!”他期待演員們能在舞臺上呈現出一群“小螞蟻”般的小人物形象,一群想實現自身價值的另類農民形象,也期盼觀眾能喜歡這些鄉村小人物,喜歡這部講述中國鄉村、中國農民的戲。
編劇潘乃奇認為,《小鎮琴聲》正是自己“從生活中打撈劇本”的一次有意義嘗試。她說:“一群哼唱著越劇的農民造西洋鋼琴,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還真不敢相信。”德清農民風雨兼程三十余年,實現了“農民聽鋼琴、農民造鋼琴、農民彈鋼琴”三次質的飛躍,令她十分感動。
來自于南國廣州的軍旅導演傅勇凡曾經憑借話劇《天籟》《紅帆》《共產黨宣言》《麻醉師》等佳作,連續四屆榮獲“文華大獎”,在業界享有很高知名度。通過采風,他相信,個人的夢想只要堅持,就能實現。在二度創作上,傅勇凡導演將該劇定位為具有浪漫喜感的戲劇,著力刻畫人物,注重真實表達人物思想情感,體現小鎮人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他采用兩個演員分別飾演男主人公阿德的老年與年輕時代,并讓老年阿德融入自己當年情境中,形成現在時與過去時的人生思考。
場景多變律動 產生一種現代意識的勾連
該劇的舞美設計劉科棟感到,《小鎮琴聲》是一部閃動著理想主義的光芒的勵志劇目。劇中小鎮,充滿傳奇色彩。一群農民,居然因為一場單相思,做出了一件驚動你我的“大事”——做鋼琴!這洋玩意,居然和這個江南小鎮的振興聯系到一起。
基于這樣的理解,劉科棟將《小鎮琴聲》建構為一個溫暖并具有江南風情的舞臺空間,略顯荒誕和喜感,生動活潑,富有隱喻色彩。他選擇用最真實的器物(如家具及豐富瑣碎的細節),和兩條十字交叉的路進行靈活多變的組合,產生一種現代意識的勾連,并且通過轉臺遷換場景,使得場景的多變律動形成一種獨特樣式。路之隱喻,是每個人物個體的發展交織在一起所產生的意向。
“演員肚,雜貨鋪”
劇中,扮演老年阿德的李夢男曾主演話劇《中華士兵》《死無葬身之地》、影視劇《民兵葛二蛋》《呂梁英雄傳》等,榮獲文化部國家藝術院團展演優秀演員獎、第十三屆美國圣地亞哥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等。此次,他大部分時間坐在輪椅上演出,將通過形體、語言節奏處理,透過與老年水根的對話,去展現他年輕的時候。他認為,老年阿德與年輕阿德的區分,更偏重于心理。老年阿德的人生感慨更多,對年輕時的自己有比較客觀的審視態度。自小在農村長大,把所有農活干遍的,連和水泥、砌墻都會的李夢男對塑造好老年阿德很有信心,“ '演員肚,雜貨鋪',我要演出一個充滿幽默感的中國農民!”
年輕阿德扮演者陳誠認為,“阿德是一個性格堅韌,頭腦靈活,遇事有辦法的人,遇事敢付出的人。”整個演出,他幾乎都在臺上,展現阿德艱苦創業歷程,非常辛苦。扮演荷花的呂靜近年活躍在舞臺上,在話劇《四世同堂》《中華土兵》等中均有上佳表現。她眼里荷花是一個非常鮮活、潑辣、敢愛敢恨、八面玲瓏阿慶嫂式人物。舞臺上的她,邁著大步,挑著扁擔、擦著桌子,以真切、投入的情感,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的南方漁家女形象。
扮演旺財的閭漢彪有著十年紹劇花臉的功底,他以靈活的身段、詼諸的表情、江漸音特有的語言節奏,塑造了一個精明算計的農民形象,其中最大的難度,是這個人物在三十多年時間段跨度來回轉換,而演員要在短短幾分鐘“搶裝”的時間內,完成人物的語言節奏、形象動態、心理行動的變化,挑戰非常大。扮演文鶯的越劇演員王婧晶認為,文鶯是一個飄忽于其他那些非常務實的人物之外人物,是理想主義的化身,也是激發男主人公阿德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扮演老年水根的褚栓忠,與同班同學“老年阿德”李夢男配合默契,他認為小人物更能考驗演員的功力,著力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角色塑造為不拘泥于模式化、臉譜化的農民形象。(光明融媒記者 李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