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樂器生產和出口大國,全球 60%以上的產品在我國生產。但同時,我國樂器大部份產品屬中低端型。隨著我國科技發展和藝術的普及,樂器行業應打造自有品牌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樂器行業雖然是輕工制造業的一個小行業,但可延伸到音樂教育和音樂文化的大市場,屬于國家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國現有兩萬多家樂器的經銷商——琴行,樂器培訓機構多達64萬家,所以樂器產業延伸到琴行銷售和音樂教育,也成為一個大產業。
圖片來源:中國樂器協會 攝 黃偉
中國樂器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曾澤民介紹,目前,我國有樂器制造商6000多家,但小微企業多,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僅有257家(其中西樂器企業數148家,其他樂器及零件制造46家,中樂器37家,電子樂器26家),主營業務收入374.95億元,利潤總額25.10億元。
“規模企業占全部樂器行業的銷售額的55%,因此我國整個樂器制造業的規模約600億元。”曾澤民說,我國已成為普及型音樂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所有大規模生產的產品60%以上在我國生產,例如我國鋼琴年產量36萬架,約占了全球產量的70%。
我國既是樂器制造第一大國,也是樂器出口第一大國。其中,各種管樂號總產量100萬支,出口63.6萬支,出口比例接近70%;提琴是110萬支、吉他400多萬把,出口都接近70%;手風琴、電聲樂器年產800多萬件,出口500多萬件。2017年,樂器行業出口額15.48億美元。
同時,我國進口的樂器也每年遞增,2017年進口額4.03億美元,同比增長7.21%,主要是專業用高端產品。“我國樂器進口的都是中高端產品,出口的多是普及型。”曾澤民說。
圖片來源:中國樂器協會 攝 黃偉
近年來,我國樂器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珠江、長江、海倫為代表自主品牌逐漸成長,部分優勢企業的產品能夠達到專家使用和大型音樂會演出的要求,多次獲得各類國內外大獎。
雖然我國樂器行業近年來發展很快,但產品總體處在全世界樂器金字塔的下端,60%左右的屬于普及型樂器。除了提琴在國際上中高端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之外,管樂、打擊樂、鋼琴、手風琴、口琴等基本上以普及產品為主,少量可以達到中檔水平,這與世界第一大國的樂器生產和出口地位極不相稱。
“我們在樂器的材料裝備和工藝上和國外先進水平差距不大,現在的骨干企業,基本上能達到國際上同檔產品的水平。我們差距是品牌、創新和人才。”曾澤民說,尤其是音樂類制造業人才和工匠人才缺乏,“很多公司老板不懂音樂,他們仍然以制造加工普通產品的眼光來看待樂器產品,而不是作為音樂舞臺的藝術品對待。”
進入新時代,樂器行業要為人們美好生活提供高質量服務,對此曾澤民認為,必須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加強品牌建設,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圖片來源:中國樂器協會 攝 黃偉
首先,樂器行業要加快推進轉型升級追求高質量發展,立志為人們美好生活提供高質量服務,為逐步實現“音樂是生活的剛需,樂器是家庭的標配”目標而不懈努力。
“期待廣大樂器企業正視科技創新能力偏弱的突出問題。”曾澤民說,針對行業企業實際,中國樂器協會確立了向“雙中高”邁進的總體目標,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創新為動力,用科技創新和科技合作來拉動產業升級、品牌升級和質量服務升級,擴大中高端產品規模;注重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根據需求聯合攻關,實現重點技術難點上的突破,滿足中高端人群的需求。
其次,推進品牌提升和國際化戰略。我國樂器制造企業要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重點工作,潛心研發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順應消費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大趨勢,提升了整體品牌形象。通過中高端產品的拉動,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
第三,把產業鏈延伸到音樂教育、社會音樂生活,組織承辦和參與各類國內外大賽和大型活動,注重樂器性能和演奏音色的比對測試,找差距倒逼產品和行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科技與市場雙輪驅動,兩翼齊飛。
此外,應該嚴把質量標準,防止進口二手鋼琴沖擊國內市場。去年我國從日本、韓國等國家進口了12萬架二手鋼琴(這些不在進口鋼琴統計之列),經過沒有資質的廠家維修、翻新、出廠,缺乏質量保證和穩定性,售價僅三五千元,用于社會教學機構,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文/趙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