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居民收入的穩健提升、中產階級的快速崛起,中國居民的財富保值增值服務需求日益增加,財富管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德勤于9月23日發布的《風華百年,篤行不怠:中國銀行(3.05 -0.65%,診股)業2021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大財富管理的經營理念下,理財產品已成為股份制銀行在資金端競爭的有效利器。
報告以國有六大行及招行、興業、中信、平安共10家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商業銀行為樣本。鑒于國內疫情控制得力,經濟復蘇回穩,2021年上半年,上述銀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大幅提升,合計達到7828億元,同比增加948億元,整體增幅13.79%,多數銀行實現雙位數增幅。
具體來看,中間業務收入表現亮眼。據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審計及鑒證副主管合伙人曾浩介紹,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普遍處于較低水平。到了2021年上半年,在國內銀行持續大力推動盈利模式轉換、境外疫情逐步平穩的背景下,上述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得益于零售業務發展,股份制銀行的財富管理類收入增長,帶動了中間業務收入整體增加;國有銀行中,郵儲銀行(4.95 -1.00%,診股)也深入推進財富管理體系建設,滿足客戶日益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需求,代銷業務尤其是代銷保險業務收入實現快速增長。
事實上,現階段,各銀行已紛紛將財富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業務挑戰,著力打通財富管理價值鏈。根據報告,2021年上半年末,10家銀行管理資產規模(AUM)合計已達141.07萬億元,較年初相比增加7.7萬億元,增幅5.81%。其中存款規模合計124.83萬億元,增幅為6.71%,表外理財規模合計16.24萬億元。受理財業務過渡轉型的影響,表外理財規模較年初略有下降。
曾浩指出,目前,財富管理已成為銀行競爭客戶的主要手段。就存款和理財產品的相對結構而言,國有大行的理財業務規模占比明顯偏低,而所有股份制銀行的理財業務規模占比均超過了20%。在實際經營中,股份制銀行在存款和財富管理業務平衡方面往往會面臨較小的壓力。此外,理財子公司加速接棒和外資開放也開啟了理財領域競合新模式,理財子公司已成為財富管理市場的重要新生力量。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6月末,全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5.8萬億元,理財子公司存續產品為10.01萬億元,占比38.8%。其中國有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和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規模分別為5.42萬億元和3.52萬億元,合計占比為34.65%。雖然理財子公司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但受益于理財業務的快速增長,理財子公司2021年上半年已經實現全面盈利。其中興銀理財、招銀理財實現凈利潤超過10億元。
就實現財富管理行業長足發展這一話題而言,德勤中國金融服務業風險咨詢合伙人曹樑建議:“金融機構在財富管理業務轉型和全面升級的過程中,應首先從頂層設計入手,規劃財富管理業務轉型路徑,關注客戶、產品、渠道和團隊的策略,完善大財富管理治理體系,梳理匹配融資端和客戶資金需求端的服務能力,建立多層次、相互銜接、協同的運行機制。”(胡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