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滬武高速武進出口駛出,5分鐘車程便來到了常州科教城。
納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車間組裝流水線上,工作人員正在裝配最新版電動平衡車。比起老版,這批電動平衡車續航能力更強、承重能力更大,可滿足城市短途通行,在歐美國家很受歡迎。
2014年成立的納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智能短交通九號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也是集研發中心、供應鏈中心、質量中心等于一體的南方總部基地。
短短幾年間,常州納恩博獲得授權專利140項,多次榮獲iF設計獎、紅點最佳設計獎、至尊獎等國內外設計大獎和創新產品獎項。2020年,公司實現營收30億元。公司負責人表示,依托常州科教城資源,通過近地服務的產學研,可以將“遠在天邊”的技術研究轉化為“近在眼前”的生產成果,促使公司更快成長。
納恩博是常州科教城發展的一個縮影。
作為全市“創新之核”,常州科教城匯聚了“最強大腦”。2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散亂的農田;如今,在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天誕生1家高科技公司、轉化1項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權專利。
“近水樓臺先得月。”武進區科技局副局長歐毅華說,科教城科技創新研發平臺超40家,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創新寶藏、產學研寶藏。以江蘇中科院智能科學技術應用研究院為例,目前已引進中科院30多個研究院所來常設立分支機構,建有40個所企聯合研發中心,孵化高科技公司近70家,承擔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近千項。
創新發展,最終取決于市場。2017年,江蘇中科院智能科學技術應用研究院等投資創建的江蘇中科云控智能工業裝備有限公司落戶武進國家高新區。中科云控董事長章明說,智能院這張“高含金量”的名片,能增強客戶的信任感。更重要的是,能參與企業技術路徑的規劃和決策研討,避免研發過程中走彎路。
為充分承接“創新之核”在學科、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溢出資源,輻射武進產業發展,武進區在“十三五”期間專設“科教城創新創業專項資金”,每年3000萬元用于支持科教城內重大研發平臺、產學研合作平臺、高端科技人才引育、重大項目孵化等。
今年2月,武進區啟動“科技創新燎原計劃”,以推進東部“科創走廊”建設為契機,全面對接常州科教城,深化信息共享、項目共育的融合發展機制。
歐毅華表示,今年將加強和科教城科研院所的互動,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同時,深度開展各種規模和層次的產學研活動,促進更多成果到武進乃至全市落地轉化。
劉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