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陸續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成績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30個省區市經濟運行比去年同期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西藏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是唯一正增長省份。
與此同時,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復市加快推進,主要領域逐步恢復,部分經濟指標較前兩個月明顯回升,新動能加速釋放。
受疫情沖擊,一季度,我國GDP為20650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下降6.8%。
“一季度經濟下行并非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應,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表示,疫情嚴重抑制了正常的經濟活動,世界多國經濟已出現停擺半停擺狀態,國際經貿往來幾近停頓。疫情期間的經濟運行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行不具可比性。
在31個省區市中,除西藏外,其余30個省區市一季度GDP增速均同比下降。其中,26個省區市同比降幅小于全國6.8%的降幅;湖北同比下降39.2%,創下最大降幅;天津同比下降9.5%,黑龍江同比下降8.3%,遼寧同比下降7.7%,明顯大于全國降幅。
湖北是我國中部地區的經濟大省,2019年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七位。因此,湖北經濟增速受疫情防控影響大幅下降,對全國經濟增速形成了明顯的下拉作用。
分地區看,在東部地區,北京經濟增速為-6.6%,但工業支柱行業均有好轉,服務業中金融、信息行業優勢地位凸顯,投資降幅也在逐步收窄。天津第二產業同比下降17.7%,受此拖累,經濟增速同比下降9.5%。上海同比下降6.7%,其中第二產業下降18.1%,第三產業下降2.7%,但第三產業行業內部走勢出現分化,部分行業形成有力支撐。
在中部6省份中,除湖北外,其余5省份降幅均小于全國同比降幅。其中,湖南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穩定和逐步恢復態勢,一季度同比下降1.9%,降幅小于其他省份。河南降幅為6.7%,安徽降幅為6.5%,山西降幅為4.6%,江西降幅為3.8%。
在西部省份中,曾經連續37個季度增速領跑全國的貴州省,一季度增速為-1.9%,雖然出現負增長,但增速位次仍然靠前,表明貴州內生動力明顯增強,抗風險能力提升。新疆同比下降0.2%,降幅在西部地區最小;重慶同比下降6.5%,降幅在西部地區最大。
在東北三省中,吉林的經濟增速同比下降6.6%,降幅比全國水平略窄。(林火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