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跨界至游戲傳媒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聚力文化一直風波不斷。先是2018年大幅商譽減值29.65億元,隨后又接連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股東股份被拍賣、內部股東“暗流涌動”。而2019年上半年,聚力文化交出的一份業績下滑九成的成績單再次遭到監管層問詢。
聚力文化此前主營業務為建材業務,原名帝龍新材,2015年以24億元的價格收購移動游戲行業公司蘇州美生元后,更名為聚力文化。截至2019年上半年,廣告推廣業務已占到其總營收的69%。
從業績層面來看,聚力文化自收購美生元之后,營收出現暴增,2016年、2017年,營收分別同比增長84.33%和74.67%。不過,若仔細查看其財報披露的數據,可發現其營收增長的一個很大原因是應收賬款大增,2016年、2017年,聚力文化應收款項分別為5.8億元和10.3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9%和78.6%,占同期營收總規模的32.5%和40.6%,而在2015年時,1.71億應收款項占當期總營收8.95億元的19.1%,這也不禁令人疑問其收購后營收大增更多的是“紙面富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聚力文化2017年游戲業務應收賬款前五大客戶中,深圳市信豐中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元文捷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深圳市欣夕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均為10萬元,注冊資本規模這么小,但與聚力文化的往來金額卻非常高,據財報數據,同期聚力文化對這些公司的銷售金額分別為6107萬元、4953萬元和3986萬元,合計1.5億元。這種情況不由令人遐想,聚力文化針對這些客戶的“應收賬款”是否真實存在?不管如何,從目前聚力文化的狀況來看,居高不下的應收賬款確實已變成了“累贅”。2018年,聚力文化應收賬款壞賬損失高達1.23億元,比2017年的5155萬元多了一倍多。
除此之外,還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收購美生元時,美生元曾做出業績承諾,在2016年和2017年凈利潤增長分別為341.37%、45.01%。然而,隨著業績承諾期結束,美生元業績一周就迅速變臉。2018年,聚力文化對蘇州美生元計提商譽減值29.65億元,巨額的商譽減值導致聚力文化歸母凈利潤虧損了29.3億元,大幅下滑763%。
針對美生元進行的大額商譽減值,聚力文化表示“受監管政策變化影響,公司下半年多款游戲上線延遲,游戲業務業績未達到預期。且受目前國內游戲行業增長放緩及行業整體資金緊張影響,公司應收賬款回收放緩,計提的應收賬款減值準備增加。公司根據當前的游戲行業監管政策、行業發展情況對下屬全資子公司蘇州美生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未來經營情況進行了預測,基于謹慎性原則對其進行商譽減值準備計提。”
不過,《紅周刊》記者翻閱聚力文化2017年、2018年的年報發現,美生元2018年營收24.69億元、凈利潤3948萬元,而2017年美生元營收19.79億元,凈利潤4.8億元,這樣看來,2018年美生元并沒有受到游戲行業版號凍結的影響營收大幅下滑,反而同比增長24.76%,不過奇怪的是,與此同時,美生元的凈利潤卻大幅下降至不到4千萬元,縮水幅度實在驚人,屬于典型的增收不增利情況。一般來說,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對于正常經營的企業來說,一般都是較為反常的,從聚力文化財報披露的信息來看,涉及美生元的并沒有多少可讀的信息。那么,2018年美生元究竟有哪些成本出現大增?大增的原因又是什么?對此疑問,就需要上市公司做出更多解釋了,否則其商譽的大幅減值是否合理就無從判斷。要知道,2018年A股曾出現大量公司借商譽減值進行業績大洗澡的現象,聚力文化是否也存在這種可能呢?
截至2019年上半年,聚力文化業績并沒有好轉,而是繼續下滑。半年報數據顯示,聚力文化2019年上半年營收為18.23億元,同比下滑1.5%,歸母凈利潤4360萬元,同比下滑86%。
值得注意的是,聚力文化2019年上半年69%的營收來自于廣告推廣,約12.67億元,不過這項業務毛利率相對較低,僅為4.63%,這也導致聚力文化2019年上半年毛利率進一步下降,僅有10.56%。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聚力文化的毛利率還高達31.25%,短短幾年,高毛利率的游戲業務就近乎式微,從目前經營情況看,短期似乎難有起色。因為盡管自2019年起,國家已重新發放了7批游戲版號,但美生元還是只獲得兩款游戲版號,且僅僅作為運營方。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聚力文化移動端網絡游戲發行營收僅為6969萬元,占總營收的3.82%,而2018年,游戲版權及發行業務還有1.69億元的營收,短短半年,又縮減近1億元,下降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