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市場化改革迎來重要性一步。
9月26日晚,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明年1月1日起,對尚未實現市場化交易的燃煤發電電量,取消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將現行標桿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浮動范圍為上浮不超過10%、下浮不超過15%。且明年確保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只降不升。
9月27日,A股開盤仍維持震蕩于2930點,截至發稿,上證指數報2930點,漲0.03%。迎來電價市場化機制下的煤電板塊,大部分個股呈現小幅上漲,美錦能源(000723.SZ)、紅陽能源(600758.SH)漲逾2%。電力板塊則漲跌各半,具體到個股漲跌情況,則呈現分化。長源電力(000966.SZ)、西昌電力(600505.SH)跌幅居首,分別達7.96%、3.88%;寶新能源(000690.SZ)、建投能源(000600.SZ)分別漲2.97%、2.66%。
新機制的出臺尤其特殊背景。我國煤電機組在總發電裝機中占比超過五成、在總發電量中占比超過六成,而燃料成本在煤電機組的營業成本中占比七成左右,煤價的變化對機組邊際利潤空間存在巨大影響。
2020年起,我國即將告別已經實行了15年的煤電聯動機制。早在2004年,為解決“市場煤”與“計劃電”的矛盾建立聯動機制,即根據煤炭價格波動相應調整電價,2005年首次執行聯動。
區域煤電企業均有望利好
一位電力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煤電聯動主要是為解決煤電企業面對煤價大幅波動時的生存問題,當煤炭價格上漲之后,電力企業生存困難。此消彼長的煤電價格矛盾,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國內火電企業的經營困局,電企的發電積極性和投資均會受挫。
“上下浮動的機制可能使得國內電廠的盈利形成分化,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電廠。”上述分析人士進一步表示。
新機制下,剩下50%的煤電,采用“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電價形成松動。前述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電力需求相對較弱,全國供給處于較富裕態勢,而且會議指出明年電價站不會上浮,這對于發電企業和企業用電成本都是好消息”。
根據統計局公布的8月能源生產情況,8月份發電量增速為1.7%,增速較上月環比加快1.1%,較去年同期回落5.6%,仍處于較低水平。火電發電增速環比回升1.5個百分點至-0.1%。整體而言,電力需求情況仍相對較弱,1-8月火電發電累計增速為-0.1%,仍維持較低水平。
此外,今年以來,A股電力板塊雖呈現上漲態勢,但仍未跑贏大盤。Wind數據顯示,2019年初至今電力板塊上漲11.64%,滬深300指數同期上漲30.72%,電力板塊年初至今累計仍跑輸大盤約19.%。分子板塊看,本周水電、燃氣板塊分別上漲0.31%和0.07%,而火電下跌1.75%。
具體到個股,華能國際(600011.SH)今年以來股價一直呈向下態勢,近日盤中甚至一度跌至近一年來的新低;國電電力(600795.SH)股價自去年10月來一直徘徊于2元/股,似有跌入“準仙股”趨勢。
此外,也有機構認為此政策對煤電行業構成利好,因為從此電價有了相對固定的錨,也有了波動下限,短期不會再有限制估值的調電價預期。
新電價機制,新能源或受益
有能源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煤炭價格上漲而電價不漲,會拉低煤電相對于新能源發電的優勢,是有利于新能源發展的。
他進一步說道,從目前煤炭供給來看,上游煤礦受節前安全檢查等因素影響,產量增速同比上月有所放緩,短期來看,煤價或相對穩定,但考慮到后續經濟走勢偏弱,發用電需求持續處于低位,煤炭的需求有望進一步弱化。
國信證券研報則認為,新電價機制是整體多方受益。因煤電電價存在因煤價有上調可能,這對于未來新增新能源裝機,火電電價上提意味著補貼額缺口減少,財政補貼壓力減小,產業鏈現金流壓力減小。
同時,該研報還指出,浮動式電價政策或利好新能源發電補貼。轉為浮動式電價政策,后續配合配套分布式市場化交易(隔墻售電)政策,國內市場化平價新能源裝機需求將再次觸發。 新機制的競價模式或將為新能源消納打開空間。
實際上,今年以來已有傳統煤炭企業逐步布局新能源領域。以山煤國際(600546.SH)為例,該公司7月26日發布公告稱,與鈞石能源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擬共同建設總規模10GW的異質結電池生產線項目,該項目是目前全球最大HIT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