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P2P網貸行業頻頻“爆雷”,P2P網貸平臺風險事件頻發,有的涉嫌非法集資,有的資金嚴重錯配,有的經營負責人跑路,給眾多投資者造成了巨大損失。在“爆雷潮”后,網貸行業景氣度也隨之大幅回落。隨著問題平臺的逐漸出清,備案進展已經進入后期階段,未來的網貸行業也朝著更規范方向發展。
“爆雷”后的網貸行業有點冷
2018年的網貸行業有點冷,其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不斷下降。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年平臺數量下降至1021家減少了1219家。對此,行業相關專家預計,2019年網貸行業運營平臺數仍將進一步下降,從目前信息估測,2019年底運營平臺數或將跌至300家至500家。
經濟日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P2P網貸行業經歷了備案延期到平臺加速出清的過程,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問題平臺涉及金額超過千億元。從停業及問題平臺的業務類型看,2018年問題平臺數量占比達到51.45%,相比2017年的30.84%有所上升。
除了平臺數量的下降外,2018年網貸行業平臺成交量也大幅度下降。網貸之家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網貸行業成交量達到了17948.01億元,相比2017年全年網貸成交量減少了10100億元,同比下降36.01%。
由于行業比較冷,不少平臺為吸引新的投資人和提高老用戶留存率,紛紛進行了加息活動。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8年網貸行業總體綜合收益率為9.81%,相比2017年網貸行業總體綜合收益率上升了36個基點(1個基點=0.01%)。行業人士預計2019年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也將維持9%-10%之間水平。
雖然2018年網貸行業“雷聲”不斷,但是不能因此將整個行業全盤否定。應當客觀評價P2P網貸行業的作用與價值。業內專家認為,過去P2P網貸行業在監管缺位狀態下野蠻生長才導致了當下的問題。P2P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個重要構成,如果能持續規范發展,任然具有積極作用和社會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表示:“網貸行業拓寬了普惠金融服務。從資產端看,通過P2P網貸借款的客戶大部分屬于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個人客戶,這部分群體從銀行渠道、資本市場獲得融資難度較大。通過P2P網貸平臺獲取資金,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部分開展普金金融目標客戶群體的融資問題,提高整體金融效率;從資金端看,資金持有者通過P2P網貸平臺出借資金,承擔相應風險,獲得較高收益,也反映了我國居民家庭財富管理追求較高收益的內在訴求,P2P網貸為其豐富了渠道與產品。P2P網貸對我國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形成一個有益補充。”
網貸行業走向何方
確保合規是網貸P2P行業的必然之路。甄新偉稱,在2019年網貸行業平臺一定要恪守“信息中介”的定位。未來P2P網貸平臺應發揮資產和資金兩端信息優勢,切實擔負起信息中介的職責,撮合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完成資金借貸交易,降低交易成本,較少信息不對稱,切實發揮助力實體經濟活力的作用。
目前,監管部門已經將P2P網貸平臺備案期限放寬至2019年6月,監管部門也將進一步加強對網貸平臺的資金來源、業務規模、產品銷售以及主要信息披露等方面監管,2019年行業規范發展將得到有效改善,總體來講會日趨規范。
展望2019年,網貸行業的合規及備案依舊是重點,經過2018年的篩選及出清,目前行業僅剩下1000余家正常運營的平臺。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其中只有500多家提交自查報告,未來獲得備案的平臺也只會在這500多家里產生。融360研究人員分析稱:“目前各地的備案進程已經進入到行政核查階段,從各地監管局的態度來看,還會經過一層層的篩查才剔除潛在風險較大的平臺,因此預計未來能拿到備案的平臺可能不超過兩百家。而從各地目前嚴格的“雙降”要求以及陸續出臺的退出指引可以看出,監管層希望不斷提升監管門檻,同時對一些體量較小、合規程度低的平臺予以退出引導,將對網貸出借人的影響降到最低,防止行業出現大的風險。”
行業專家預計,在2019年P2P網貸行業內并購重組活動將比較活躍,市場頭部特征將明顯顯現。甄新偉分析稱,現有1000余家P2P網貸公司,有的風險問題還沒有充分暴露,有的將無法如期完成備案,無論是為了實現規模擴張,抱團取暖,還是為了實現良性退出,該領域存在很大的并購重組需求。那些具有較強的風控運營能力,緊密的產業鏈依托,或者實力雄厚的股東的P2P網貸公司將成為行業頭部企業,行業集中度將會逐年提高。
甄新偉認為,消費金融和產業鏈金融應或成為P2P網貸資產業務的重點。脫離消費場景和產業鏈背景的資產業務,很難充分發揮P2P網貸平臺公司的信息中介優勢和科技金融優勢,也不利于平臺控制業務風險。預計今年P2P網貸平臺會更加側重這兩類資產業務。
可以預計,P2P網貸平臺運營將回歸常態,日趨規范。今年P2P網貸平臺公司經營管理狀況將明顯改善,更加注重風控合規,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
投資者如何選擇網貸平臺
至于哪些平臺可以投,甄新偉認為,行業頭部平臺當屬首選。甄新偉建議難以備案的平臺建議不要碰。網貸備案應是出借人參考的依據,投資者投資網貸平臺需要看“三證”,即ICP經營許可證、三級等保以及銀行存管白名單。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2月,全國正常運營的1000多家網貸平臺中,僅有302家平臺擁有ICP經營許可證;獲得國家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真的有180多家;上線白名單銀行存管的有581家。
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平臺時還要看平臺的信息披露是否清晰。一個平臺披露的信息越少、越模糊,投資者越要注意。對于信息披露不清晰,不完整的平臺要慎重。同時對于超高收益平臺、以及一些打著“國資系、上市系、風投系”的平臺建議投資者盡量回避。
值得一提的是,在雷潮中,以消費貸為資產的平臺展現出了極為驚人的抗壓能力,行業人士分析稱,“仔細觀察會發現,經營小額個人消費信貸的網貸平臺基本沒有暴雷的。因為從金融風險的角度講,幾千塊錢誰都還得起;對于平臺來說,消費貸單筆借款金額太小,如果平臺要自融或跑路,需要虛構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個借款信息,成本太高。”
作為投資者需要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審慎對待P2P網貸平臺的產品,投資者不要抱有任何僥幸心理,畢竟收益越高風險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