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7日,瑞典移動通訊設備商愛立信承認自己在近17年來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存在行賄行為,目前已為此與美國檢方達成和解,交付10.60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4億元)的和解金。
出行賄丑聞,擲10億美元和解
12月7日,愛立信承認該公司在近17年以來在多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科威特、沙特、中國)存在行賄行為,為此已與美國檢方達成和解,愿意支付10.60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4億元)的和解金,分別向美國司法部、SEC支付5.206億和5.399億美元。
對比該公司今年財報,這筆罰金幾乎相當于其單季度營收的20%,這也意味著愛立信在交了罰金之后,2019年第四季度的現金流將會受到影響,而這無疑也會波及正在5G領域與華為交手的愛立信的業績。值得一提的是,愛立信在之前已經預料到可能會受到高額罰單,因此已經準備了約12.3億美元的資金以供美方調查。
根據美國司法部12月7日公布文件顯示,自2000年至2016年間,愛立信在越南等5個國家內的商業行為涉嫌違反美國《反海外腐敗法(FCPA)》。該公司通過第三方向他國政府官員行賄,并偽造賬簿,以此保持業務增長。
除了行賄之外,愛立信還承認了造假、違反會計統計等行為的指控;另外,愛立信也承認其在埃及子公司在非洲國家吉布提有行賄行為,觸犯了美國《反海外腐敗法》,并提出希望通過“支付和解金”的方式來擺脫后續可能出現的刑事指控及禁令。
已進行6年的“海外腐敗調查”
事實上,關于愛立信的“海外腐敗調查”早在2013年便已開始。
美國政府從2013起啟動了對愛立信公司腐敗行為的調查,首先調查的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2015年,美國司法部也參與調查,而這些調查逐步證明了愛立信在多個國家及地區存在行賄行為。
就在不久之前,愛立信曾對于部分調查結果作出相關應對措施,如解雇員工(約)50名、對公司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等,以此來提升整個公司的商業道德及法律合規標準,并回應美國檢方的壓力。不過從此次曝出的丑聞來看,可見之前的應對措施似乎略顯無關痛癢。
華為的“最強對手”?
愛立信公司(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于1876年成立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從早期生產電話機、程控交換機發展到今天全球最大的移動通訊設備商,愛立信的業務遍布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領先的提供端到端全面通信解決方案以及專業服務的供應商。曾經,愛立信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通信行業霸主,而后華為后來居上,目前兩者已經互為領域內的最強對手。
自2019年以來,5G建設逐漸興起,各國運營商也都馬不停蹄地開始布局,爭相在世界范圍內盡可能多地簽下5G合同。其中,華為、諾基亞和愛立信是其中的三大領先企業,曾經當美國針對華為加大制裁時,外媒紛紛認為這對于愛立信和諾基亞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然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愛立信不僅沒有抓住所謂的“機會”,還在5G競爭逐漸趨于白熱化的時候“主動”栽了跟頭。確實,此次愛立信“認栽”并爆出行賄丑聞后,難免會引發多方針對于該公司是否會因此加大與華為的差距的猜測。
一系列的連鎖效應正在產生。受此事件的影響,今日愛立信股價盤前下跌1.41%,報于9.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