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一則題為《浙江樂清血蚶養殖消亡危機》的報道,揭示出當地養殖戶的困難,以及海洋生態面臨的困境。
浙江樂清被譽為“中國泥蚶之鄉”,上世紀80年代起,當地大力推動泥蚶養殖,許多養殖戶投入巨資承包淺海灘涂,進行泥蚶養殖。但是,隨著樂清當地工業的崛起,泥蚶養殖對于地方經濟的重要性逐漸降低,越來越處于弱勢地位。
工業的擴張,擠壓了傳統養殖的生存空間。當地為處理污水,在灘涂修建了一個污水處理廠,致使海塘塘頂發生裂縫、位移,海水滲入,加之污水處理廠修建帶來了污染,導致當地海產品養殖陷入滅頂之災。無奈之下,養殖戶只好放棄原有的養殖區域,越過海堤,開辟新的養殖場,致使海洋生態受到威脅。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鏈條。
表面上看,是養殖戶在破壞當地海洋生態。但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養殖戶其實是被動的。他們要生存,要吃飯,如果原有養殖區域沒有被破壞,根本無需費那么多力氣進行產業轉移,甚至以破壞海洋生態為代價違規養殖。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當地政府,為什么要把養殖戶逼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政府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本意無可指摘。相對于工業,養殖業產出低,對于經濟拉動能力小,也是不爭的事實。至于樂清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張,更是現實的困境。但是,這些并不是可以用工業全面替代養殖業,任期侵占養殖業土地的理由。
要知道,養殖業的產出雖然不高,但卻是民眾生存的維系。以樂清三嶼水產育苗專業合作社為例,僅育苗場的年利潤就有上億元,可以想象,這背后是多少人家的飯碗和生計。也正因此,當地村民對于污水處理廠,幾乎是一邊倒的反對態度。
當然,當地政府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在養殖場生態遭破壞的同時,當地政府提出將那些養殖圍塘變耕地種水稻。不過,改成耕地前,每畝地從事養殖,利潤在5000元-10000元,改成耕地后,一畝地最多不到2000多元。而且,海邊種地,一旦海水滲入就會顆粒無收。如此高昂的經濟代價和風險是養殖戶難以承受的。
養殖業的產出從經濟上看,固然低于工業,但如果綜合生態的因素,養殖業的價值其實被遠遠低估了。海產品養殖,大量培育藻類、貝類,這些生物等都有很強的固碳能力,大規模人工養殖的海藻已成為淺海生態系統的重要初級生產力。從這意義上說,淺海灘涂養殖業,是一個造福環境,造福后代的綠色產業,其產業價值不僅不低,反而要比工業更高。
顯然,只算經濟賬,不算生態賬,只算政府的大賬,不算民生的小賬,正是樂清血蚶養殖消亡危機背后的實質。這樣的危機,揭示了當地短視而扭曲的發展思維。如此發展思維之下,GDP的數字當然更漂亮了,地方經濟實力更加雄厚了。但是,那些受損的養殖戶,受傷的生態環境卻成了被忽視的代價。這種不以人為本的發展,又有什么意義?這種漠視生態的發展,又靠什么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