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季度國民經濟數據迎來開門紅。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
“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民經濟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轉型升級穩步推進,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經濟運行開局良好。”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邢志宏介紹說。
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987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904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77451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12428億元,增長7.5%。
一季度我國國民經濟指標有哪些亮點?人民群眾關心的就業、住房、消費等指標運行情況如何?
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首次正式發布,同比持續回落
統計數字顯示,一季度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1至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0%、5.0%和5.1%,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2、0.4和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4.9%、4.8%和4.9%,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0.1、0.2和0.1個百分點。一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1744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88萬人,增長1.1%。
據悉,這是國家統計局首次正式發布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對此,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以前沒有發布過這個數據,實際上這些年的失業率同比都是持續回落的,在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情況下,就業情況持續改善主要有3個原因:
第一,同樣的增速對應的增量不一樣。一個百分點對應的GDP增長比過去多,吸納的就業比過去多。第二,產業結構優化,服務業比重在擴大,服務業對就業的吸納超過制造業。第三,從2012年開始,勞動人口每年減少300萬~500萬,從全國總的人口看就業的需求是減少的。而現在新的需求來自農民工進城,這令每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300多萬。
“上述原因解釋了為什么這四五年來經濟增速回落,但是就業情況較5年前要好。黨的十九大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們不需要像過去一樣追求比較高的增長速度,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回落,這也是我們所說的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潘建成說。
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0.4%,但要警惕房地產泡沫
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1291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比1—2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1.3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3.3%。房屋新開工面積3461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7%,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增長12.2%。
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30088萬平方米,增長3.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5%。全國商品房銷售額25597億元,增長10.4%,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1.4%。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38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5%。3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57329萬平方米,比上月末減少1138萬平方米。一季度,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36770億元,同比增長3.1%。
那么,在中央多次強調重申“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背景下,在各地調控政策并未出現明顯松動的情況下,如何看待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創下近3年新高?
交通銀行(601328,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其背后主要是兩方面原因推動:一方面是重點城市補庫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棚改貨幣化需求的支撐。
“在過去兩年房地產庫存快速去化之后,目前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持續減少,部分重點城市的房地產庫存已經接近歷史最低水平,存在強烈的補庫存需要,從而支撐了開發投資增速。”連平說,“如果貨幣化安置比例繼續提升的話,則其對商品房銷售的支撐作用還將強于往年。如果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年能夠保持較快增長,將對內需形成較強支撐。”
在潘建成看來,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回升,說明實際上消費者對于房價上漲的預期依然存在,最近幾個月還略有增強,在如此強勁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下,房地產投資甚至投機的氣氛依然還是比較值得關注的。
潘建成直言,“雖然看到房地產去庫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看到房地產去庫存是一種轉移,是從開發商的手里轉移到居民手里,開發商的杠桿率下降,但是居民的杠桿率在上升,這是一種風險的轉移,甚至是風險的累積。”
“我們要意識到房地產風險依然存在,不能掉以輕心,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包括適時適度地推出房地產稅,促進房地產市場更加健康地發展,盡可能避免房地產泡沫的膨脹。”潘建成說。
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7.8%,向品質消費和服務消費轉變
邢志宏用“穩、新、優、好”4個字來概括一季度經濟運行的特點。
從需求結構來看,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在繼續增強,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8%,高于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46.5個百分點。在消費中,商品消費正在向品質消費提升,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這都是消費領域出現的新變化。
潘建成表示,這是令人欣慰的數據,這表示在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的發展中,服務型經濟的比重在增長,人們對于交通出行、文化娛樂、健康養生的消費增長越來越多,這種變化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主要社會矛盾的轉變,同時讓人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我國消費結構升級、應對國際國內復雜環境提供了重要支撐。
“未來一方面是要進一步促進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長,解決不平衡問題,滿足消費增長。另一方面,需要堅定不移地推動社會保障的完善,讓居民有錢之后敢花錢,完善消費環境,提供高質量產品,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加大供給,引導消費者在文化教育、旅游方面有更多的支出,總結消費者的喜好。”潘建成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9.6%,新動能快速成長
第一季度國民經濟總體實現良好開局,離不開新動能的持續發力。“新”也是邢志宏總結的第一季度國民經濟的特點。
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創新驅動效應非常明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新發展動能持續增強。今年以來,新的市場主體在大量增加。
邢志宏提到,根據相關部門統計,一季度我國新登記企業達到了132.3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1.47萬戶,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增量,說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極大地煥發了經營熱情。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都在蓬勃發展。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9.6%,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同時,網上零售額增長35.4%,快遞業務量增長30%以上,增速繼續在加快。
連平指出,“互聯網+”已經深入地融入各行業、各領域,促生了很多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繼續快速發展,逐漸形成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針對網上零售發展可能對實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潘建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新興產業增加值不能和網上零售畫等號,新興產業的范圍遠遠超過網上零售。從目前來看,新興產業,一個是以新材料為突破,物理學的革命帶來的發展,包括在有色金屬等領域的發展;另外是以基因技術重大突破為標志的在生物醫藥領域里的技術革命;再者是以“互聯網+”、智能制造、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共享經濟、共享平臺等方面的效率提升都對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
“很多人在質疑網購的增長是以犧牲傳統零售業為代價,從辯證的角度看,這是技術升級時代不可回避的矛盾,傳統經濟如何擁抱新的技術,要積極地看待這個問題。”潘建成說,“同時也要處理好如何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加強管理,通過市場的手段、法律的手段提高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