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主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承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暨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形勢分析會召開。
《報告》分析指出,從宏觀上看,可支配收入的形成經歷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環節。初次收入分配是國民總收入的形成及其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配;再分配是通過稅收、政府支出、社會保障等手段在機構部門間進行經常轉移,最終形成各個部門的可支配收入。根據收入分配的流程,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勞動者報酬、總營業盈余、財產凈收入和經常轉移凈收入構成。
居民的勞動者報酬等于國內的勞動者報酬收入與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凈收入之和,其中,國內勞動者報酬直接取自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勞動者報酬,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計算,其數額很小。
《報告》顯示,2000~2015年,除2000年外,勞動者報酬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在80%以上,近年來勞動者報酬占比不斷上升。具體來看,2000年至2002年,勞動者報酬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上升較快,由79.8%上升至85.2%,之后緩慢下降,2012年勞動者報酬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到82.6%,2012年以后勞動者報酬占比不斷上升,2015年,該比重達到84.5%。勞動者報酬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保持勞動者報酬的較高增速有利于改善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地位。
此外,《報告》中也指出,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自1998年以來持續下降,已經累積了比較大的降幅。2009年,這一下降趨勢得以逆轉,但回升速度比較緩慢。根據資金流量核算結果,2015年全國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為60.9%,比2014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比重為61.6%,比2014年提高1.0個百分點。根據目前數據估算,2016年我國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中的比例還會有所提高。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占比與加拿大、德國等國比較接近,但明顯低于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仍有提升的空間。
《報告》認為,提高居民收入對于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優化經濟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繼續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依然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應該堅持的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