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工智能看起來無所不能的年代,似乎人人都已經清楚,“無人駕駛”將是汽車領域的下一個重大變革。
三星、蘋果、騰訊、亞馬遜等幾乎所有數得出來的科技業巨頭都以研發或股權投資的形式加入無人駕駛汽車的戰團,而Uber、特斯拉、谷歌和百度更是為無人駕駛汽車押上了重注。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本周三日產汽車發布的一則通稿,震撼了整個汽車業界!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美國時間1月3日,日產汽車(Nissan)美國分公司在官網披露了自己正在研發的“意念駕車”功能。
業界之所以對“意念開車”如此關注,主要是因為日產汽車的研發設計方向,與目前人工智能取代人力操作的大潮有點背道而馳的意味。
日產汽車方面強調,自己提出的自主駕駛車輛(Autonomous Vehicle,以下簡稱“AV車輛”)與人們通常理解的無人駕駛汽車有很大不同。自主駕駛系統并不是為了讓司機遠離方向盤,做“甩手掌柜”。相反,用智能技術將人腦和車輛操作系統直接連接,為的是增強司機駕駛體驗和操作舒適度,實現“人車合一”的更高境界!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日產提出的人腦直聯汽車的B2V科技(Brain to Vehicle)的實施關鍵,在于司機佩戴的可捕捉腦電波信號的頭盔。
實際上,可穿戴的腦電波人腦監控設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了。
2014年,加拿大一家創業公司就推出了售價299美元的腦電波控制頭帶。此后各種類似產品相繼進入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商用。Facebook設有一支60人團隊,在研究如何讓用戶“靈機一動”,無需打字就能用意念發布社交媒體內容。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投資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研究如何將人腦連接到電腦。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志報道腦電波監測頭盔的使用
據納斯達克《人腦監測裝置環球市場預測-2023》的報告預測,這個市場有望在2023年達到100億美元的規模,折合人民幣約650億元。
學會“讀心術”的汽車
本周三,日產汽車為本月即將舉行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造勢預熱,發布了一則視頻披露AV車輛的研究近況。
據華爾街日報等報道,AV車輛的測試是在為日產預備在2019-2020年左右推出的下一代Leaf車型做準備。新一代Leaf將是裝備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并且可以在無人駕駛和自主駕駛兩種模式中自由切換。
根據日產方面的介紹,由于人的大腦設想和手上的實際動作之間存在時間滯后和偏差的問題,通過人腦與車輛的交互界面向AV車輛的操作系統傳輸信息,可以使車輛更好地配合人腦發出的駕駛意圖,從而全面提升駕駛操作的舒適性,讓司機獲得愉悅的駕駛體驗。
▲日產測試AV車輛 視頻截圖
當司機想要從無人駕駛狀態中接管駕駛權限時,頭盔捕捉到腦電波信號后可以提前300毫秒將司機的意圖告訴車輛,此時AV車輛的輔助駕駛系統將自動打開,同步支持司機的操作。
與之類似的,如果人腦交互界面捕捉到司機有加速、轉彎等意念,車輛也會利用這個時間窗口提前準備好迎接司機的下一個動作。
不僅如此,由于人腦在面對預期之外的意外突發狀況時,運動皮層會呈現“火紅發燙”的狀態。當車輛操作系統捕捉到司機的焦慮信號時,它會自動幫助司機糾偏。比方說司機在駕駛中因為轉向不足而感到焦急,車輛就會加快轉向速度,將車輛運行與司機預期之間的誤差逐步糾正。
日產副總裁西拉茨表示,“人們一提到無人駕駛,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人類缺位的場景:人把控制權交給了車輛。但實際上我們做的是與之相反的事。
日產的智能出行為世界提供了更美好的圖景,帶來了更多的自主駕駛樂趣、更多智能化和更多連接。”
650億元大生意
據《人腦監測裝置環球市場預測-2023》的報告預測,連接人腦和其他科技界面,捕捉腦電波信號的智能穿戴設備,有著相當可觀的“錢途”。
這個市場以每年7.5%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有望在2023年達到100.1億美元的規模,折合人民幣約650億元。目前,美國、日本在這個領域處于領先水平,但中國、歐洲等也并不落后。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這份報告還將中國深圳的某家公司列入該領域“潛力股”名單。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人腦監控裝置不僅具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這種技術未來的應用場景也十分具有想象空間。更重要的是,對世界上很多不幸遭受身體殘疾的人士來說,如果能以腦電波信號直接控制某些智能設備,將對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改觀!
據每日電訊報報道,斯坦福大學曾嘗試為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研發一種命名為iBrain的裝置,將霍金的腦電波信號直接轉化為電腦語言,讓電腦能夠理解這顆人類最杰出大腦的所思所想。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一向提倡要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技術”,所以他親自創建了一家名叫“神經聯結”(Neurolink)的公司,負責研發“具有超高帶寬的人腦交互界面”,用以聯結人腦和電腦操作系統。
馬斯克對人工智能一直持懷疑態度,他認為如果人的意念不對其進行限制,那人工智能技術將毀滅人類。因此他格外看重“神經聯結”公司的研究方向,宣布不會將這家公司的股權對外部投資者出售。據彭博社報道,馬斯克已經為“神經聯結”的研究籌集了1.27億美元資金。
據英國衛報報道,Facebook在2017研究者大會上透露,該公司組建了60人的團隊,研究如何利用腦電波捕捉技術,使用戶能用意念發布狀態,從而無需使用手機打字。
該團隊負責人雷根表示,“這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其實我們比你想象地更接近目標了。以后可能人們再也不會抱怨,說社交網絡讓人們成為手機的奴隸了。”
不過有很多媒體認為,人腦監測技術的擴展也會存在風險。比如“生物黑客”未來可能日益猖獗,一旦個人用戶的生物信息被盜,相當于頭腦中思考的任何內容都會被泄露,其后果可能比銀行卡盜刷還要險惡。
當然啦,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很現實的小問題,比如Facebook一旦把我偶爾冒起的邪惡念頭當做狀態發布了,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