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芬迪(Fendi)均已確認關閉位於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的門店,兩家店舖分別位於時代廣場二層及三層的中心舖位。據報道,路易威登超10000平方英尺(約930平方米)舖位的月租金大約為500萬港元。路易威登表示,該店舖的所有員工已被遷移至香港其他店舖。聞此消息,許多港人并未表示太大的驚訝,畢竟在過去的一年裏,奢侈品牌的結業潮在港已經是屢見不鮮的話題。從2019年的修例風波事件到2020年的疫情“黑天鵝”事件,香港經歷了不少動盪,而零售業亦經歷了2年的黑暗時期,銷貨額已經連跌24個月。不過,在持續下跌的零售銷售額中,網購銷額卻如雨后春筍般慢慢湧上來,而且越來越多的港人愛上了網購。
“寒冬”繼續,
連續24個月下跌
3月3日,香港政府統計處發布了最新的零售業銷貨額數字:2021年1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26億元,較2020年同月下跌13.6%,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較2020年同月下跌14.5%;2020年12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修訂估計較2019年同月下跌13.3%,總銷貨數量的修訂估計較2019年同月下跌14.0%。兩組數據均低於市場預期。
按零售商主要類別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下跌最嚴重的為藥物及化妝品(40.1%),其次為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下跌35.1%)和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下跌31.7%),其他類別商品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如百貨公司貨品(下跌17.4%)、服裝(下跌20.4%)、酒類飲品及煙草(下跌16.3%)、眼鏡店(下跌25.5%)、中藥(下跌22.7%)、書報、文具及禮品(下跌15.0%)等。
關於此次數據,政府發言人表示,在本地第四波疫情下,2021年1月零售銷售繼續錄得顯著的按年跌幅。然而,由於今年和去年農曆新年的時間有差異(今年在2月中,去年則在1月底),相信對1月份的數字造成扭曲。因此,待取得2月份的零售數據后,再將兩個月的數據合併分析,將能更有效評估最新的零售銷售表現。
展望未來,發言人指出鑑於本地疫情繼續帶來威脅及訪港旅遊業維持冰封,零售業的經營環境在短期內仍然困難。因此,控制好疫情是至為重要。如果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取得預期效果,應有助奠下穩固基礎,讓零售業恢復以至經濟在今年較后時間有較全面的復甦。
零售業的寒冬也使得香港商舖租賃市場受到衝擊。作為全球租金最貴的街道之一,銅鑼灣可以說是受衝擊最嚴重的區域。2015年,銅鑼灣的平均商業租金曾一度高達每平方英尺2,094港元(約合每平方米18,785元),并在2018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登頂全球最貴商業街。然而,2020年第二季度,銅鑼灣平均商業租金卻為每平方英尺969港元(約合每平方米8,688元人民幣),使得尖沙咀地區的租金首次超越銅鑼灣。據房地產諮詢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的報告,預計今年香港主要零售街和購物中心的租金仍將下降2%-5%。
即使租金降低依然也抵擋不了大量品牌的離巢。以此次LV、芬迪事件來說,對於位於銅鑼灣的時代廣場而言,失去兩個占據黃金舖位的奢侈品牌意味著將失去一大筆租金收入,而且在短期之內,很難找到同類定位的品牌填補空缺。這些高端零售商業街由於極度依賴於旅遊零售行業,因此在未來缺少內地赴港遊客的情況下,依然不會有太大的改善。
網銷額大幅上升,
港人網購欲上漲
在本次發表的零售業銷貨額臨時統計數字中,政府統計處也首次公布了網上零售數字。雖然零售業銷售額整體大幅下降,然而2021年1月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較2020年同月上升92.1%,臨時估計達到24億元,占整體銷售額7.3%。
自2020年1月香港政府統計處開始收集零售業網上銷售數據,至今共有13個月的網購數字,期內相關金額最多是去年12月的27.24億元,占比最高的是去年11月的9.4%,網購金額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加速揚升。同時,根據Adyen的全球零售研究報告顯示,42%港人在疫情期間更經常網購,顯著高於全球比例的33%,對零售商跨渠道銷售的期望亦有所提高,反映消費者與商戶的互動模式正在產生永久變化。這些都說明港人網上購物的慾望逐漸上漲。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下,市民已習慣網購,但相比外國網購占整體銷售達10%至15%,本港網購市場尚有增長空間。
有港媒曾進行民調,發現現時香港大部分市民均有網購經驗,部分市民已養成經常網購的習慣。有網購經驗的受訪市民近四成更是平均每月網購3次或以上,超過一半受訪市民更加平均每月網購消費超過500元,反映部分市民已經養成經常網購的習慣。在調查中,中年人為最主要網購客戶群組,同時他們的網購消費能力最強。此外,隨著家庭收入愈多,網購消費金額亦會相應提高。調查結果反映,網購在向消費者提供購物方便、節省金錢及商品多元化方面,具備一定的相對優勢。
“踏入2021年,非接觸式支付將愈趨普及。”Adyen亞太區總裁Warren Hayashi表示,疫情下不少消費者都出於衞生考慮而避免使用現金,非接觸式支付需求急升。傳統商戶爭相增設數碼支付選項,除了電子錢包,二維碼(QR code)亦為顧客帶來流暢的消費體驗。香港過去在使用二維碼方面較內地等鄰近地區落后,但今年勢將急起直追。
可以看出,隨著網購服務的發展,網購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伴隨著購物方便、節省金錢、商品多元化等多個優勢,網購在零售行業整體下跌的大趨勢下逆勢上漲,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黑馬”。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香港如果能利用網購平臺,結合自身的優勢,相信“購物天堂”的美譽會更加響亮。(記者 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