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螞蟻集團和京東數科后,國內又一家金融科技領域的超級獨角獸陸金所控股啟動上市程序。
北京時間10月8日,中國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平臺陸金所控股正式提交IPO招股書,擬于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LU”,高盛、美銀證券、瑞銀、匯豐、平安證券(香港)等多家明星投行擔任此次IPO聯合承銷商。
公開數據顯示,此前陸金所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總規模超過31億美元。公司于2015年3月和2016年1月完成了總計7.77億美元的A輪融資;于2016年1月完成了9.24億美元的B輪融資;截至C輪融資結束,陸金所控股對應估值達39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00多億元人民幣。
但據中國平安上半年財報,其披露五家科技公司估值總額達 700 億美元,而平安好醫生、金融壹賬通和汽車之家上半年市值分別為162 億美元、67 億美元和90 億美元,合計320億美元,陸金所、平安醫保科技的總估值在380億美元左右,這一數值低于陸金所完成C輪融資后的估值。
早前有市場傳聞陸金所控股此次IPO將募集20億至30億美元,對比今年赴美上市的達達、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公司,如果傳聞屬實陸金所控股的融資規模將位居第一,有望成為今年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
上半年營收257億元,但增速放緩
陸金所控股2017年以來業績表現呈上升趨勢。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陸金所控股分別實現營收278.19億、405.00億元和478.34億元,年化復合增長率為31.1%;同期凈利潤分別為60.27億元、135.76億元和133.17億元,年化復合增長率為48.65%;同期凈利率為21.7%、33.5%和27.8%。
雖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陸金所控股總收入仍達到了257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234億元增長了9.5%,凈利潤為 73 億元,較 2019 年同期的 75億元減少了2.8%。
陸金所方面解釋稱,收入增長放緩一方面源于財富管理業務中的傳統產品有所流失,另一方面是因為資金結構變化致使服務范圍受到影響以及借款人提前還款,從而導致了零售信貸業務定價發生變化。
而凈利潤下降是因為銷售和市場營銷支出增加了21.3%,主要是由于前幾年新增貸款的增長推動了資本化借款人購置成本的攤銷,以及信貸減值損失增加了134%。
與此同時,同為金融科技巨頭的螞蟻金服和京東數科,上半年營收分別為725.28億元和103.27億元,螞蟻金服的凈利潤為219.23億元,京東數科的凈虧損為6.7億元。
P2P轉型,放貸平臺本質未變
作為曾經的“P2P一哥”,網貸業務曾是陸金所的重要支柱。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陸金所網貸存量資產規模為3364億元,占財富管理業務比重的72.9%。
由于近年來監管趨嚴,P2P成為互聯網金融重點整治對象,為配合監管要求,陸金所開始逐步清理P2P業務。
招股書顯示,2017年下半年,陸金所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取消了B2C產品,2019年8月在零售信貸方面取消了P2P產品。截至2020年6月末,陸金所網貸存量規模已經下降到478億元,占比僅為12.8%。但由于P2P產品的最長期限為3年,所以陸金所最后的網貸存量產品預計2022年才能到期。
脫離P2P業務的陸金所控股目前對于自身的定位已經轉為以技術驅動的個人金融“樞紐”平臺,意在向科技公司靠攏。
但據了解,2020年上半年,陸金所控股的技術和分析費用為8.49億元,占收入比重的3.3%,較去年同期下降0.4%。同期螞蟻金服的研發費用達到了57.2億元,占比7.9%,可見陸金所的科技投入相比以技術起家的螞蟻金服仍有差距。
目前,陸金所控股聲稱的的主營業務集中在零售信貸和財富管理兩大板塊,由旗下的平安普惠和陸金所平臺實現,實質上就是放貸和賣理財產品。
在零售信貸業務方面,截至2020年6月末,陸金所控股的累計借款人數已達1340萬人,管理貸款余額為5194億元,近7成用戶是小微企業主。財富管理平臺注冊用戶數達4470萬人,活躍投資客戶數達1280萬人,客戶資產規模達374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兩大主營業務在收入構成中的占比相差懸殊。截至2020年6月末,零售信貸業務貢獻的收入為207.54億元,占總收入的80.8%,同比增長9.1%,財富管理業務貢獻的收入為6.99億元,占總收入比重僅為2.7%,且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53.15%。
由此看來,陸金所控股的“去網貸”轉型換湯不換藥,本質仍是 “放貸”平臺。
此外,凈利息收入占比已從2017年的26%下降到2020年6月末的11.7%,擔保收入占比從2017年的5%下降到2020年6月末的0.7%。
輕資產運營,信用風險敞口降為2.8%
陸金所目前的推行的輕資產模式主要是基于包括平安集團在內的第三方業務合作伙伴和服務商運營實現的。
在陸金所控股的零售信貸業務中,第三方新增貸款占比從2017年的51.8%增加到2020年上半年的99.3%。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平臺提供的所有貸款中,六成是由 49 家銀行直接提供資金的,38.7%是由信托計劃的投資者提供的,陸金所平臺自身提供的貸款資金不超過10%。
這也直接促使陸金所控股的信用風險敞口從2017年12月31日的24.6%降為2020年6月30日的2.8%。
在其財富管理業務中,陸金所平臺共有8600只產品,完全來自429家第三方金融機構,平臺本身不提供理財產品,也就無需擔負產品兌付信用風險。
第三方合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風險,但陸金所方面也表示,如果未來合作伙伴關系發生變化或者合作成本上升,以及合作結果未能達到預期水平,都可能對陸金所各項業績指標產生不良影響。
上半年貸款逾期率上升
除上述提到的第三方風險,新冠疫情導致主體客戶小微企業主的貸款逾期率上升。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無抵押貸款30天以上逾期率為3.3%,有抵押貸款30天以上逾期率為1.4%,較2019年末的1.8%和0.6%有所上升。
第三季度,疫情影響并未繼續擴大,逾期率已有所回落。截至2020年9月30日,一般無抵押貸款30天以上逾期率降為2.5%,有抵押貸款30天以上逾期率降至0.9%。基于未來全球疫情的不確定性,陸金所控股仍將新冠疫情納入值得關注的風險因素。
最為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8月20日發布了《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私人貸款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決定》,此次修訂規定了民間借貸的司法保護利率上限為四倍同期LPR限額,較此前的24%和36%大幅下降。
對此,陸金所方面表示,將無法保證未來一年期貸款市場的報價利率和四倍限額會不會進一步降低。由于修正案的解釋和實施存在不確定性,可能會對陸金所的業務、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此外,招股書還闡述了信貸危機及長期信貸市場低迷、國家監管和全球經濟形勢等宏觀方面的挑戰,以及來自依靠互聯網公司運營的TechFin平臺和擁有財富管理機構的國內商業銀行和私人銀行部門的競爭壓力。
關鍵詞: 陸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