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從上學期開始,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分校在二年級試行年級課程——“男生·女生”課,為男孩、女孩們定制屬于他(她)們的專屬課程。經過一學期的實踐,該課程又添新內容:開設“快樂‘duo’毛線”課程,教女孩子們“打毛線”“織毛衣”,男生的課程則由老師帶著“做飛機”“造火箭”“裝汽車”。校長付錦表示,有些地方男孩、女孩存在一定的性別錯位的現象。此舉是為了增強學生自我性別認識,讓孩子在課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新聞一曝出,即在網絡引發爭議。很快就有媒體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官網上的女性工作人員梳理了一遍,“打臉”所謂男生“造火箭”、女生“織毛衣”的成見。正如網友所言:“給我一個男生不能織毛衣、女生不能造火箭的理由。”女性參與科研,在今天的社會分工狀態下,實在不值得詫異了。也不知為何這個專屬課程為什么挑出這一點大做文章,頗讓人有點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在今天,打造所謂的性別專屬課,容易遇到一些尷尬。在現代社會里,強調男女分工既無必要也不現實。中國大體擺脫了“我挑水你織布”的農業文明,在以智力勞動為主的社會分工里,多數工作不見得有明確的性別屬性。中國的家庭收入水平和結構,決定了沒有那么多女性可以專門“織毛衣”,風塵仆仆的生活就是多數女性的常態。而一些個性品質上的性別標簽,更站不住腳。堅強、勇敢、自立、體貼、自愛,哪一個不該是男女共有的?當男女平等已經成顛撲不破的社會共識,粗糙的性別專屬課,怕是沒太大意義。
當然,男女平等不意味著男女無差別。男女生理上的差別是存在的。性別專屬課,如果告訴男生尊重女生、精神上平等相待,告訴女生自我保護、不要自我矮化,這些內容倒是可以。不過,這也沒必要專屬了,男女生一起聽聽,共同學習下,有助于男女生的自我認知與相互認知。
也許這個所謂“造火箭”與“織毛衣”的男女專屬課,未必是經過仔細推敲設立的嚴肅課程,但多少透露了一些潛意識。其實,近些年輿論場上常能隱約感到一股力量將女性矮化與物化,甚至一些人堂而皇之地販賣女德。這個課程或許尚沒有如此露骨,但也隱含著某種傾向:將女性固定于某種地位,并通過“造火箭”與“織毛衣”兩種智力含量不匹配的勞動,悄然埋下價值判斷。
這種隱約可見的思維,需要輿論的敏感。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也是社會現狀的折射。比如女性參加工作,至今已無疑義,但女性在職場所面臨的性別歧視與晉升天花板,并不少見。值此拉鋸的關頭,男女平等恰也是需要臨門一腳、再進一步的。自然也會有人選擇知難而退,反而訴諸傳統路徑,讓女性回歸“主內”的地位,以回避與當代職場生態的直接碰撞。然而,回避式解決辦法,是拽不動現代社會的前進趨勢的。
不妨把這種男女專屬課的現象,視為一種反向激勵:既然有人覺得女生與“造火箭”“做飛機”“裝汽車”無緣,社會更該降低女性從事相關行業的門檻,提供有性別針對性的保障,讓所有刻板的成見,在現實面前更顯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