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都30歲了,她們還要給我做‘產后修復’,我是太相信‘張氏美容’才會受害。”據溫州晚報報道,近日,50多歲的陳女士通過晚報熱線投訴,稱花兩萬多元做“盆腔閉合”,不料腰椎和尾骨受傷,腰背時不時陣陣劇痛,走路都要人扶著,可美容院推卸責任。目前,當地區衛生監督所執法人員已到涉事美容店查看了大量底單與客戶資料,下一步會調查陳女士接受的“盆腔閉合”是否屬醫療美容項目,查明涉事美容機構醫療資質等。
這個事被曝光后,相當一部分網友的反應是調侃乃至嘲諷,新聞跟帖中諸如“交智商稅”“這又是人傻錢多系列”等留言收獲不少點贊。的確,從常識角度,或者從事后的新聞圍觀來看,“兒子都30歲了”,都還能被忽悠做“產后修復”,這或確實與個人的警惕意識不足有關。但是,類似的現象不是個例,特別是醫學美容,本身是一個信息高度不透明的行業,近年不只是這種權益糾紛,就連出人命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那么,“出事”后一味對受騙者或受害者“怒其不爭”責罵嘲諷,既顯得輕佻,也不啻為是繼續助長行業亂象。
從報道來看,雖然陳女士的傷到底是不是按摩項目造成的,該美容機構又是否具備醫療資質,還有待第三方和監管機構予以調查確認。但是,店方先是通過“19800元的項目以1980元的體驗價給我用”的話術吸引陳女士進店消費,然后在做完按摩后又以必須購買產品“否則沒效果”的說辭忽悠陳女士花19800元購買產品,這樣一種營銷模式的“套路化”痕跡顯然過重。所謂“產后修復”的按摩到底是否純屬忽悠,近2萬元的產品又是何來頭,這些其實都值得相關部門調查。同時可以確定,該模式“套路”的消費者肯定不會只有陳女士一人。
其實,在“套路化”營銷防不勝防的今天,一個人是否被騙與“智商”真沒多大關系。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所接受信息不一樣,決定了每個人對各種形形色色騙局的“抵抗力”有很大的差別。看破了美容院的營銷套路,不一定能夠抵御P2P的誘惑,能在保健品營銷攻勢面前保持定力,不一定不掉入“傳銷”圈套……總之,總有一款“套路”等著你,甚至此前還發生過“清華教師被騙千萬”的事件。所以,多數人可能真沒資格隨意“笑話”一個被騙者,學會“吃一塹長一智”才是正事。
而從大的消費環境來看,相比嘲諷受騙者,更該讓人深思的是,我們的社會為何會有如此多的消費套路陷阱?原因之一,或許依然是市場“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錯配。就拿整形美容行業來說,這個市場近年迅速壯大,美容文化甚至已經滲透到中學生,從市場需求而言,行業本身并無原罪。可當前的發展現狀,的確堪稱是魚龍混雜,相關的消費者投訴也可以說是居高不下。類似陳女士的這樣遭遇,在美容行業或已是常態。面對這種狀況,呼吁消費者理性當然是必要的,可該有的監管與規范措施更應及時跟上。
不可否認,整形美容行業有著較高的信息和專業壁壘,監管如何拿捏好尺度,規范行業發展又不傷及行業活力,必須慎重。但是,信息不對稱越嚴重、專業化程度越高的行業,消費者權益越需要“有形之手”的保障。
不管怎樣,疑似騙局被曝光,大家首先“聲討”的是被騙者而不是可能行騙的一方,這不是正常的社會心態。一個信息相對透明、被騙風險較低的社會,絕不是靠罵“被騙者”罵出來的。輿論的注意力、關注力向不規范的行業和不完善的監管施壓,才是正常的“發泄”方向。也唯有此,每個人都才能減少被騙的可能性。否則,一個套路、騙局無處不在的社會,沒有誰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