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發現,龐大的植發市場背后,是各種治療及培訓機構的違規非法掘金之路。在記者暗訪中,一家培訓機構并非醫生的“老師”,帶著四五個同樣沒有醫師資格的“學員”,直接在人頭頂上操刀“實踐教學”。 植發培訓班并不難找。在百度或微博上輸入相關關鍵詞,各種分享“我是如何三天學會植發”的廣告,充斥在貼吧、網站、博客上,很快就能找到從事植發培訓的機構。
植發是一個朝陽產業,具有巨大的商機。相關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植發行業的營業額已達到92億元人民幣,這一態勢還將繼續延續,供不應求的狀況將進一步加劇。想成為一名專業的植發師并不容易,首先要有整形外科或皮膚科的醫師執業許可,并在正規醫院植發科室培訓,才有可能開展這種手術,“整個過程起碼要5到7年的時間”。種種因素,造成植發成本居高不下,完成一次植發所需要的費用通常超過萬元或更高。
植發手術過程復雜,對專業素養要求較高,比如麻藥的配比、手術室的消毒、手術的精細度等,既關系到手術本身的質量,也關系到植發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在正規與專業的醫療機構接受手術,質量和安全能得到保障。然而,需要長達數年才能積累起來的專業素養和資格認定,通過三天的培訓就可以上崗從業,拿著與專業醫生同等的待遇和報酬,需求者自然趨之若鶩。
這種亂象跟美容市場現狀相似,除了藏身隱秘之處,或者假借美容護膚之類的名義外,還打著山寨培訓機構的旗號,開展植發業務以收取高額費用,使這種非法行醫行為不斷滋生蔓延,加劇了整個行業的劣幣效應。
從記者的調查情況看,基于對利益的巨大追求和監管環境的寬松,連正規的公立醫院醫生也參加非法的速成培訓,以期開門營業賺取豐厚的利潤,其他人員自是饑渴無比?!夺t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六條明確規定,申請舉辦美容醫療機構的單位或者個人,應按照本辦法以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辦理設置審批和登記注冊手續。要求從業人員要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經執業醫師注冊機關注冊,同時具有從事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對具體項目也有著明確的專業臨床工作年限要求。
對無證從事醫療行為,法律上有著明確的限制和處罰,比如,經舉報和檢查發現的非法行醫行為,衛生主管部門可予責令停業、罰款等行政處罰,嚴重可能涉嫌非法行醫罪,公安部門偵辦后由檢察院提起公訴。根據《刑法》第336條的規定,非法行醫罪,是指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擅自從事醫療活動,情節嚴重的行為。但由于此罪以傷害作為前提,加之在界定標準上存在一定的爭議,在實踐中并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
美容醫療市場亂想叢生,治而不絕,說明在打擊力度和懲治措施上還有待加強。要求消費者要有較高的權利保護意識,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敢于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同時,相關職能部門要扮演好“守望者”的角色,在引導行業做好自律的同時,加大專項整治和日常巡查的力度,對舉報投訴要快偵快辦快處,強化行政與司法的銜接,對違法犯罪行為實行刑事,民事和行政追究,增加非法行醫的法律風險和成本代價,如此才能樹立法律權威,以法治為手段規范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