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自媒體賬號轉發了一篇題為《假精致,榨干了多少年輕人》的文章。文中引用了一組數據:“90后人均負債12.79萬元,是月收入的18.5倍。”該數據被大量引用,基于此數據的說辭也廣為傳播,大都是批評90后超前消費或奢侈消費的。
戲劇性的是,“事實”很快反轉,該數據被多方辟謠。這個數據其實起源于香港一家公司發布的投資者意向指數,被調查的中國大陸“千禧一代”,是特指1982-1995出生的群體,且是投資者債務;這份問卷,樣本量是500人。
而且,根據我國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90后人群約為1.88億,如果人均負債12.79萬元,總負債就是24.05萬億元。然而,截至2017年底,全國住戶貸款總額才40.52萬億元。90后真能占比60%?
顯然,這和實際情況不知差到哪里去了。更大的錯誤在于,對全體90后進行平均化,本就是一大誤區。
有意思的是,所謂“人均負債12萬”的數據被辟謠后,一些輿論的風向,立馬從批評90后超前消費或奢侈消費,轉向了對房貸車貸的壓力吐槽。你看,不管數據是真是假,早已預設好的結論總在那里,這就是典型的片面認知造成的視角差異。
事實上,當下輿論話語中的90后,大多時候是指那些受過一定高等教育、擁有一定自我意識和個性化行為方式的工薪族或學生族。可這個群體,依然是90后當中的一小部分。
國家統計局官網公開的《中國統計年鑒2018》顯示,我國大學本科學歷人口比例為5.9%,研究生學歷人口比例為0.6%。換算下來,我國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也剛接近1億,而整個90后群體有1.88億人。可想而知,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處于怎樣的話語之外。
所以,90后只是一個年齡界限的群體,除此之外,意義并不大。以年齡做群體概論,缺乏科學性。甚至,90后和90后之間的差距,可能不比90后和60后的差距小。
別的不說,單以財富論,改革開放前物質基礎普遍薄弱,如果說一代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可以用人均反映,還有些道理。但是現在,90后群體內部的差異和分化,已經非常大。
如今的90后,有一小部分是富二代,他們的父輩是第一批富裕起來的人;有一些正在通過高考和高等教育改變命運;還有一些身上則貼著另外的標簽,如“小鎮青年”或“農村青年”。他們之間,是無法用“人均”來理解社會現象、看待社會問題的。
回看過往,曾經的80后也被群嘲為“垮掉的一代”。但是現在,當你去大城市的街頭走一走,去企業的辦公室里瞅一瞅,三十多歲的80后們已經成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扛起了前進的大旗,不比任何一代差。
毫無疑問,90后也正在預演著這樣的必然。這本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接受主觀反駁。
事實上,對于一些被排除在話語體系之外的90后,有時候能夠負債12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何嘗不是一種令人艷羨的能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貸款200萬買套300萬的房子,前提是擁有首付100萬,并且有穩定、持續支付月供的實力。這對于連首付都拿不出的那部分90后來說,又是怎樣的殘酷物語?
所以,把90后簡單粗暴地作為一個整體去評價,無論從哪方面談,都會有失偏頗,也不能反映真實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缺乏理性的評價視角,不是因為科學的數據得來不易,而是偏見往往先入為主。